李淵被逼上了絕境。
李建成此時也勸父親道:“今主昏國亂,盡忠無益。偏裨失律,而罪及父親。事已迫矣,宜早定計。
就在這時,李淵的好友夏侯端也趕來晉陽。
夏侯端出身不高,自言是梁朝尚書左僕射夏侯詳的孫子,不過可能性不大,畢竟夏侯家多亡於侯景之亂,距此已經是一甲子的事。他與李淵年輕時便交好,又因為擅長占卜天象以及給人相面,說得話很為李淵重視。
竇抗之前派人見過夏侯端,請求其勸說李淵。
夏侯端對關東世家頗無好感,更不希望北齊遺人重奪天下,因此便前來晉陽,勸說李淵造反。
李淵倒也不瞞著夏侯端,說了一下最近發生的事情。
夏侯端便說道:“叔德,我遍觀天向,見今玉床搖動,帝座不安,參墟(晉地)得歲,必有真人起於其分。而遍觀河東諸君,除了叔德你,我實在想不出第二個人。”
“我是擔心事有不成。”
夏侯端又說道:“當今天子猜忌,尤其忌憚李姓之人,郕公李渾一家便遭大難。若是叔德不思變通,恐怕要步李渾後塵。”
李淵已經心動了。
其實李淵早有此心,要不然也不會讓兒子李建成招攬豪傑為其所用。只是旁邊的鄰居黃明遠實力太強,他心中畏懼,這才一直猶豫不決。
不過李家與黃明遠有姻親,即使事敗,也可能留得一息尚存。
當然李淵想造反,還得問問底下人,否則就他一人上頭,其餘人都不答應,也沒用。而且李淵在太原待得時間並不長,根基並不深厚。
於是李淵便找尋各種機會,詢問手下心腹的意見。
大隋建國不過三十餘年,對於各官吏實在沒什麼大恩,因此沒有多少人真正忠於大隋。此時李淵有心造反,眾人哪個不想著趁機做從龍之臣。
這時鷹揚府司馬太原人許世緒說道:“公姓在圖,名應歌謠;握數郡之兵,當四戰之地,舉事則帝業可成,端居則亡不旋踵;唯公圖之。”
而鎧曹參軍事武士彠、前太子左勳衛唐憲、憲弟唐儉等人也紛紛贊同。
尤其是唐儉,更是說道:“明公北招戎狄,南收豪傑,以取天下,此湯、武之舉也。”
“商湯、周武非吾所敢比的,我所圖者,在私,求存;在公,為拯亂,實在不敢妄圖王霸之事。”
李淵眼看眾人支援,雖然嘴上說著不敢,但終於下定了決心。
······
要想造反,就不得不除掉太原郡丞王威。王威忠於大隋,又在太原有人望和勢力,必不肯附從起事。李淵還要聚攏人心,不能隨意誅殺王威。就在李淵籌謀誅殺王威的時候,一個好機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