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末又用匕首砍下尼洛周的腦袋,提在手中,對還有些驚慌的眾人以及大帳的侍衛喊道:“今日我等要起兵反隋,重建吐谷渾。敢阻擋者,與尼洛周同死。”
蘇末是部落名將,影響力驚人。他虎目圓睜,渾身是血,竟然嚇得一眾侍衛不敢說話。於是這場這所有人眼皮子底下的政變竟然神奇地成功了。
殺死尼洛周之後,蘇末自稱大丞相,開始在河源郡掀起了浩大的叛亂。
隋軍倒是反應迅速。
擔任河池郡太守的劉權立刻率軍攻打烏海,不給此事一點發酵的機會。
蘇末等人此時倉促起事,實力本就不足,亦沒有獲得西海各地的吐谷渾人的支援。更重要的是此時大隋在西海的實力依然很強大,大隋的亂象並未傳遍整個吐谷渾,沒多少人有膽量反隋。
所以多重原因之下,蘇末這次叛亂立刻被隋軍鎮壓,兵敗的蘇末也帶著一眾殘部逃往西海郡。
這次叛亂雖然被鎮壓,但並沒有引起大隋的警醒。或者說有心人警醒了,但朝堂之上卻沒有重視,於是為之後的吐谷渾人大叛亂買下了伏兵。
雁門之圍後,大隋天子的面子掉到了地上,再之後天子遠走江都,連整個大隋江山都顧不上了,更何況是遠在西陲的吐谷渾。
這時吐谷渾人經過多次試探之後,終於準備大動干戈。
大業十一年五月,吐谷渾大可汗慕容伏順在狩獵途中,遭到了部族舊貴族的襲擊。
慕容伏順是慕容伏允和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的兒子,大隋算是他的姥姥家。而且慕容伏順本身很年輕,當初擔任可汗的時候才十多歲,因此他很清楚,自己的依靠不是吐谷渾,反而是大隋,只有緊跟大隋,才能坐穩這個可汗位置。
於是慕容伏順不斷推動國內親隋勢力的增長,自然也就成了舊貴族的眼中釘了。
名不正則言不順,之前威信王蘇末的叛亂便證明了,單純個人的造反,是很難引得所有人的支援,並掀起大規模的浪潮的,除非利用吐谷渾可汗的名義,掀起一場舉族皆反的大叛亂。
但大可汗慕容伏順是不會支援的,於是這便陷入一個兩難之中。
最後還是在吐谷渾內部素有威望的宣王阿闥一錘定音,既然大可汗不願意和吐谷渾百姓在一起,那就換一個大可汗。
於是阿闥策劃了一場襲擊,利用大可汗慕容伏順喜歡狩獵的習慣,秘密在牧場附近設定殺手,突襲慕容伏順。
慕容伏順為殺手的弓箭射中,回到大帳之後,不久便身死。
阿闥於是發起政變,誅殺慕容伏順的親信,囚禁了慕容伏順之母光化公主,擁立慕容伏順的堂叔,先可汗吐谷渾世伏的兒子慕容利延為大可汗,號步薩缽可汗。
同時,吐谷渾內部宣佈反隋自立,很快造反之勢蔓延到整個吐谷渾。阿闥率部向舊都伏俟城進發,一直在宣德城(伏俟城)的小可汗慕容融不敵叛軍,最終城池在叛軍的內外夾攻之下陷落,而慕容融也率部逃亡西平郡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