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此良策,黃明禎立刻讓人傳令各城出兵。為了防止各城推諉,黃明禎嚴令各城至少要出兵一半,還要城主親自領兵。
投降大隋的城主,多是東北各族首領,至於高句麗本族扶余,基本上被清理乾淨了。
這群人本就不是高句麗嫡系,只要大隋能夠保證他們的權利,投降誰不是。
至於平時繳稅,戰時出兵眾人倒是並不牴觸。往常高句麗的時候,眾人也是這個待遇。而且大隋還多為他們提供糧食、軍械,比高句麗人強多了。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黃明禎便徵調整個遼東附從軍近兩萬人,又徵調了鄉兵約萬人,算上能抽調的軍隊,差不多近五萬人,倒是有一個戰鬥集團的規模。不過各軍戰力參差不齊,相互也無配合,一時半會也不知道能發揮多大戰力。
這時黃明禎又傳令靺鞨諸部,讓他們徵調軍隊隨大隋出戰。
黃明遠當初從靺鞨諸部帶走了數萬人,各部都是元氣大傷。不過當初兵敗,各部對於大隋的畏懼也是實實在在的,此時大隋讓他們參戰,這群人也不敢違逆。
黃明禎命令呂會彥為主將,率領靺鞨聯軍從北面支援滄海郡。
黃明禎準備親自救援朝鮮城,臨出兵之際,忽然想到南線還有一支軍隊,就是駐紮在旅順城的右侯衛。
右侯衛原計劃四五月份渡海南下,進軍東萊郡。其部雖在遼東,但並不屬於遼東都護府,所以黃明禎一時還沒想起來,這時突然想起,右侯衛應該還未渡海,心中大喜。
原以為帶著這五萬人救援遼東,戰果難料,但是若加上右侯衛,則勝算大增。
也是黃明遠一再推遲攻略河北的時間,導致右侯衛南渡的時間也跟著推遲,這才出現這樣的機會,否則大軍南渡,進入青州戰場,如何能調回來。
黃明禎立刻去信蔡知運,令其想辦法支援樂浪。
雖然右侯衛不歸黃明禎管,但這個關鍵時候,他相信右侯衛不會拒絕的。
蔡知運一直在旅順口吹了近一年的海風,幾次說要南下,都沒成行,他本人早就坐不住了。
這時衛公來信,令他六月份相機渡海,蔡知運大喜,便一直準備南渡之時。
瀋陽城的來信讓蔡知運大吃一驚、不過此命令和他本來的命令相悖,但蔡知運知道輕重,南渡早一天、晚一天並不影響大局,若是樂浪丟了,整個遼東都不會安穩。
於是蔡知運立刻下令,全軍從海路支援樂浪。
黃明遠當初在遼東的時候有水師差不多三萬,等到離開時帶走了一半。後來剩下的一萬多人整編為遼東水師,以營口為母港。其軍又分設旅順、泊灼、辱夷三個分水師編隊,各有約三千人。
三月十三日,蔡知運一聲令下,全軍開拔,直赴浿水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