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想到了宮中,大門一關,扶余璋就跟他們哭窮。
大隋已經答應不滅我百濟了,但要三十萬萬錢。百濟朝廷當然拿不出了,他扶余璋就是把自己賣了也拿不出,你們看著辦吧。
國家危亡,人盡其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眾人一聽快要罵娘了,你沒錢,就要我們的錢。
其實除非刀架在脖子上,否則很多人都是要錢不要命。尤其是需要很多人為此出錢的時候,眾人更是會想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又擔心會吃虧而明哲保身。即使他們清楚,這個錢很需要。但既然誰都可以出,為什麼非得是我。
後人讀《明史》的時候,有時候很不明白,為什麼崇禎皇帝都快給眾人磕頭了,可是文武百官、朝廷勳貴,就是不掏錢,哪怕大明都要亡了。他們沒錢嗎?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可是搜刮了一億多兩白銀。
或許是肉食者鄙而貪婪吧。
不過扶余璋可不是崇禎那種長在深宮,養於婦人之手的天子,他是拿得動刀把子的。
眼看眾人不願掏錢,扶余璋立刻告訴眾人,隋人要清理仇視大隋的朝中官吏,請百濟提供名單。雖然他知道眾人都是忠臣,但百濟國弱,為了保全社稷,只得犧牲一部分人了。
眾人一聽,臉都抽抽了。這是恐嚇,赤裸裸的恐嚇。眾人甚至想脫了自己的鞋子,一鞋底子㧾死扶余璋。
但眾人很清楚扶余璋的性格,你若敢不交錢,他就真敢利用隋人弄死眾人。
於是一眾貴族,如割肉一般心痛,卻不得不將錢交了出去。
而王孝臨此時也代表百濟和大隋談判。此時他使出了三寸不爛之舌,費盡心思的砍價。經過數次唇槍舌劍的激戰,終於將此次百濟的賠償由三十萬萬錢減到三萬萬錢。當然這些錢百濟也拿不出來,除了一部分用錢,其他的都用物品來抵。
同時歲供由八千萬錢,五千匹絹,五萬匹布,美女百名。減少到三千萬錢,兩千匹絹,三萬匹布,美女兩百名,其他物資若干。
賠償變成原來的十分之一,而歲供也減了一多半,跟誰提起,王孝臨也能說自己盡力了。雖然扶余璋並不滿意這個結果,但刀在別人手中,他也沒有辦法。
五月十五日,大隋和百濟正式簽訂了城下之盟,除了蔡知運提出的三條,包括百濟軍隊船隻數量;軍隊數量;片面最惠國待遇;關稅價格;領事裁判權;劃定租借地等多條,基本上把百濟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國家。
定約之後,蔡知運便率領右侯衛主力登上黃明俊的水師,趕往朝鮮城,準備與新羅人的最後一戰。同時和他一起的還有百濟太子扶余義慈。
扶余義慈只有十七歲,在百濟很有孝聲。
這個時候,他倒是明白自己的責任,不哭不鬧,乖乖地跟著隋軍離開,讓送他離開的母親忍不住放聲大哭。
扶余璋目送離去的隋軍,心中不禁慼慼,他知道,他的時代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以後的百濟,只剩下一個屬國的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