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幾個招撫討捕司,每處不過幾千人到萬人,兵力分散,指揮也不能統一,合併之後,遼西司由劉黑闥擔任招撫討捕使,而遼北司由高聶擔任招撫討捕使,白山司由郭恩一擔任招撫討捕使,新設的海東司由裴行方擔任招撫討捕使。
安東大動干戈,樂浪郡也沒有閒著。
樂浪郡直接被一分為五,薩水以南,直到屯有城,仍為樂浪郡,治朝鮮城;
屯有城以南至七逢河,設帶方郡,治漢城;
七逢河以南,設真番郡,治霅縣;
單單大領以東,泥河以南,設臨屯郡,治不而縣;
泥河以北,設滄海郡,治沃沮縣;
之前樂浪半島之上,分作四個軍。雖然是黃明離負總責,但其實對於諸軍約束力並不強。
而且之前的四個軍,既是野戰軍,又是守備軍。可到了關鍵時候,既不想因為守禦分散兵力,又承擔不了守土之責,顧此失彼。
這一次黃明遠直接撤銷了四軍,而設樂浪都督府,統轄五郡軍事。都督府除了節制各郡郡兵,另直屬兵馬四萬。
而且樂浪都督府雖仍隸屬於安東都護府,但有獨立的軍權。
黃明離被任命為安東都護府副大都護,樂浪都督府都督,領百濟新羅高句麗伽倻四國宣撫使。
這一次黃明離被授予了樂浪半島的軍權、政權、外交權,加屬國監管權,基本上成了樂浪半島的土皇帝。
不過黃明遠素來對這個弟弟信任,也捨得對其放權。
李進被任命為副都督兼真番郡太守;張玄素被任命為都督府長史兼樂浪郡太守;藺謨被任命為都督府兵馬使。
王倧被任命為百濟新羅高句麗伽倻四國宣撫副使。
這個宣撫使的任命,是個創舉。
歷史上也有這個職務,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六年, 以宇文融為河北道宣撫使,是宣撫使之始設。但宣撫使一般為軍事長官,主管征伐綏靖,地位極高。而到了元明清,又成了土官,管理軍民。
黃明遠設宣撫使,是把他當後世的外交大使對待的。
不過這個時代,中原王朝接觸到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屬國。平等、獨立的外交關係是不存在的,所以宣撫使又加了一層上國欽差大臣的身份,負有督導、監視的權利。若是宣撫使態度強硬一些,絕對算得上屬國的太上皇。甚至影響屬國局勢、內政以及王位的繼承,也不是不可能。
正常情況下,每個國家要設一個宣撫使,就像後世的使節一樣。但駐四個國家的宣撫使,總比駐一個國家的宣撫使強。為了精簡機構,也為了方便管理,更為了提高宣撫使的威勢,四國合設一個宣撫使。到了關鍵時候,以宣撫使的地位,聯合三國打一國,不要太方便。
這一次的改制,基本上確定了遼東和樂浪半島的行政秩序,奠定了往後多年發展的根基,至此,大隋對遼東和樂浪半島的管理,進入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