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綸更是心中一震,心中震動。
張綸很清楚,晉陽城失守,雖然是李元吉不肖,但侄子也做了隋軍的急先鋒。李淵不會怪罪親兒子,卻不一定不會怪罪他啊。
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
張綸無奈地嘆道:“罷了罷了,既然李家人不仁,就莫怪我不義了。”於是張綸準備向隋軍投降,並命侄子張達返回,請求隋軍接應。
張綸的副將乃是李淵的侄子李琛。
李琛木訥少文,其父乃是大隋名將右領軍大將軍趙郡公李安。李安乃是楊堅心腹,還有一個兒子便是後世聞名的李孝恭。
若非李琛年輕,而且這支部隊多是張綸拉來的,這支偏師的軍隊就是李琛了。
不過李淵還是很信任張綸的,二人年輕時便交好,否則張綸也不可能獨領一師。此時張綸猶記得當初勸李淵造反的舊事。
當初李淵在河東的時候,曾經問過張綸:“隋氏失馭,天下沸騰。吾忝以外戚,屬當重寄,不可坐觀時變。晉陽是用武之地,士馬精強,今率驍雄以匡國難。卿將家子,深有智謀,觀吾此舉,將為濟否?”
可以說張綸是李淵最早透露有造反之心的人。
張綸也勸李淵道:“後主殘酷無道,徵役不息,天下洶洶,思聞拯亂。公天縱神武,親舉義師,所下城邑,秋毫無犯,軍令嚴明,將士用命。關中所在蜂起,惟待義兵。仗大順,從眾欲,何憂不濟?”
於是之後李淵暗暗積蓄實力,準備造反。
李淵讓李琛跟著張綸,也有培養侄子的意思。
可以說張綸是李淵最初的造反合夥人之一,但今時今日,形勢大變,他也只得投降大隋保命,而投名狀便是李琛的腦袋。
張綸乃招李琛等忠於李唐的將領前來中軍議事,然後佈置伏兵,將一眾人拿獲。李琛大驚,對張綸破口大罵,但張綸早就心硬如鐵,哪裡會在乎別人的謾罵。
張綸親手斬殺李琛,然後砍下對方的腦袋。至於其餘忠誠於李唐的將領,也盡被誅殺殆盡。
於是張綸命人改弦易轍,向隋軍投降。隨著張綸的易幟,李唐這支在偏師徹底覆沒。
張綸率人前往隋軍大營受降,劉雲芳倒也聽說過張綸的名字,見他一路橫掃離石,便知此人有些能力,若非運氣不佳,還真能連克數郡,於是對其禮遇有加。
劉雲芳挑選張綸部可戰精銳兩千人,由張綸統帥,編入隋軍之中。
隨著隋軍得勝,龍泉郡也正式納入隋軍治下。
原郡丞司馬運自是不會再讓其留任,龍泉郡將來也是與李唐交戰的前線,自是信不過司馬運。而司馬運則被調回信都任職。
司馬運也知曉自己的身份,他都六十多了,自是不願意再留在龍泉郡擔驚受怕,於是開開心心地前往信都。
而新的龍泉郡太守則是原渤海郡郡丞王孝師,他在大將軍幕府中轉了一圈,便成了一地太守。
劉雲芳又任命姜喝為郡都尉,徵繳盜賊,而李慶陽率龍泉郡主力跟隨他繼續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