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威軍倒是成了特立獨行。
楊屯是涇陽大營的鷹揚郎將,早年與李淵有舊,投奔李淵之後,得了個折威軍統軍將軍的位置,但在李唐內部,因沒有參加河東兵變和關中兵亂,地位並不高。
自關中之戰爆發,楊屯和折威軍並不容易。
折威軍這支部隊,因為忠誠度不夠,所以從涇陽大營被打發到十二道中最不重要的寧州道鎮守。但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折威軍作為寧州守軍,又因為位置原因,反而完美地避開了左面的涇州戰場和右面的同官戰場以及南面的豳州戰場。
但這並不完全是件好事。
整個關中四面受敵,使得兵力嚴重不足的李淵,將折威軍當作一塊磚,哪裡用來哪裡搬。
從淺水原之戰後,折威軍先是奉命南下豳州,李淵出兵同州之後,又奉命趕往華陰前線。
從豳州到華陰,整整近五百里的距離。從七月十四日開始,楊屯率領折威軍一萬三千名將士,走了整整十日,才終於趕到了華陰。
可還沒有喘口氣,李淵又傳來命令,命楊屯率折威軍西進救援長安。
楊屯不敢耽擱,立刻率軍西返。
從華陰到新豐縣城,又是一百八十里的距離。折威軍晝夜兼程,幾乎是跑斷了腿。
長安危急,楊屯為了趕路,幾乎是不要命的狂奔。
三軍將士,疲憊不堪,折威軍中,滿是怨言。很多人直言,就是戰死,也不願活活累死。
整個折威軍心,已經亂了。
二十八日傍晚,折威軍急行軍兩日之後,到達零口,新豐縣城已經在望了。
零口南依秦嶺北麓的黃土臺塬,北臨廣袤平坦的渭河平原,西面是戲水,東面便是渭南縣城。從這裡開始向西,整個關中平原渭河以南部分,開始豁然開闊起來。
傍晚之後,大軍停駐。
就著斑駁的篝火和撩人的夜色,整個天地間,顯得一片的靜謐。
楊屯望著這天地,突然有一絲的迷茫。
他是李淵的朋友,但不是李淵的心腹。
當初投靠李淵,不過是大勢所趨的結果。李淵殺入關中之後,整個關中之人都投奔李淵,他一個小小的鷹揚郎將,又怎麼可能獨善其身呢?
但細細想來,這條路,走的到底對不對,楊屯不知道。
直到今日,龍門丟了,蒲津關丟了,原州丟了,涇州丟了,永豐倉危急,同州危急,渭北危急,長安危急······這偌大的關中,哪還有一處安穩之地?
遠望新豐,層層疊疊的樹木隱隱綽綽,也看不清楚。
對面的黃明遼,那是從豐州殺到草原,從河東殺到西域的狠人,這一戰,可能勝嗎?
楊屯不知道。
當然楊屯所不知道的,除了勝負難料,還有在寧靜的黃土臺塬上,還有人在等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