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如此疲憊,要隋軍真追上來,結果還不定呢。
到了次日一早,眼看隋軍還沒有追來,李淵決定在此再等隋軍一日。此時他和李琛會和之後,有一萬六千多人馬,兵馬充足。此前屢戰屢敗,士氣大跌,他就希望隋軍能窮追不捨,讓他也在此來一場守株待兔。
可惜等了一日,唐軍仍沒有來。
李淵知道,黃明遼不會上當了,這才下令,沿著庫穀道繼續南下。
庫穀道,關中南下的一條新道。
原本從長安到西城郡,為秦嶺阻隔,是沒有捷近的驛路相通。即使秦漢以來,秦嶺南北鑿修多條棧道,但也沒人修這條南、北之道。
從長安到西城郡,原有兩條主道,其中一條要經藍武道至上洛,然後經上洛、上津縣(今湖北省鄖西縣上津鎮)間開闢的上津道,由上津折西南行,循漢江水道或漢江北側的陸路經洵陽(今陝西省旬陽縣)可達金州,路線呈彎弓形,路程迂遠。
另一條便是經子午道進入漢中,然後由石泉縣沿漢江北側通道東去,可直抵西城郡。子午道廢塞時,更是要繞褒斜道、陳倉道、褒城道等地,路程更遠。
因此很早之前,便有商旅,從秦嶺之中,走出幾條小路來。
這三條路,便是錫谷(今陝西省小峪谷)道、義谷(今陝西省大義谷)道和庫穀道,都是以起點名字命名,為關中平原南麓的幾個小山口,而終點都是西城郡。
其中庫穀道在最東邊,從崇山峻嶺之中,直通後世的鎮安縣。而錫穀道和義穀道分別沿二谷越秦嶺後,併為一路,沿乾祐河南下至安業縣(今陝西省柞水縣),由安業縣復沿乾祐河谷道南下,經今鎮安縣境,與庫穀道合二為一,至洵陽縣兩河關後,又循洵河谷道至洵陽縣。再由洵陽沿漢江北岸通道或漢江水道達於西城郡。
此三道,最早的義穀道,在北周武帝年間便出現。
這三條道,本來除了商旅之外,官府並不重視,甚至因為難行,沒有登記造冊。這也是隋軍自始至終不知道此道的原因。
而李淵佔領關中後,眼看隋軍佔據漢中,南下諸道不通,又透過關隴世家得知此三道,便是命人修整道路,修築棧道,以為南下之路,打漢川郡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雖然有路,但三路顯然不是什麼好路,否則也不會隱藏這麼長時間了。
庫谷往內,便有庫谷關。
當然空有個關的名頭,是無兵無城的。
唐軍進入谷中,便開始了艱難的旅程。
山勢穹窿,一徑羊腸,蟠折於叢林懸巖之間,稍有不戒,則人馬便墜入深澗之中。直過了秦嶺,這才地勢稍平。
一路上,不少唐軍,墜入懸崖峭壁之下。
可憐這些人,從同州開始,九死一生,久經戰陣,拼死才殺到秦嶺,眼看巴蜀就在眼前,沒死在戰場上,卻落個摔死的下場,也是讓人嗟嘆。
從庫谷到金州治所西城縣(今陝西省安康市),三百多里的距離,李淵一行走了整整十多日。
三軍到了旬陽,負責攻略山南諸郡縣的李元吉和夏侯端早得到訊息,親自前來迎接李淵。
看著群山環繞的金州城,李淵有些恍惚,他就這麼的,丟了關中,逃入巴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