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遼進入長安城,已經是八月十二日了。
右屯衛軍入城時,頗為低調,並未舉行入城儀式,而現在黃明遼再入城,一些該準備的儀式和慶祝,都要準備上來。
這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張揚與炫耀,而是要讓長安城的百姓明白,李唐已經是過去式,現在的長安,重回大隋的治下。
入城式的儀式頗為恢弘,黃明遼騎著馬進入明德門,長孫敞和李幼良帶著城中的降將,在城門處跪迎。
此時的長孫敞還頗為的心慌。
長孫敞不是傻子,張文遠對待入城一事都頗為謹慎,更何況是心思玲瓏的他。
本來長孫敞是準備派人迎黃明遼入城的。
李幼良和長孫敞二人佔領長安城之後,李幼良便一直催促長孫敞,希望隋軍來接收城池。畢竟隋軍久不至,李幼良著實不放心。
要是李唐雙方的境遇反轉,李淵贏了,那他李幼良,怕是要死無葬身之地之地了。
而隋軍久侯不至,讓他對之前雙方的戰況產生了懷疑。畢竟隋軍放著好好一座長安城不來接收,不是另有企圖,就是根本無暇或無力來收。
長孫敞眼看李幼良起了懷疑,不得不加緊聯絡黃明遼。以防夜長夢多,再生出其他的變化了。
不過長孫敞根本不清楚隋唐之間的戰況,其使者眼看張文遠大隊人馬,錯亂之下,便將張文遠引到了長安城。
長孫敞眼看來者是張文遠,便嚇出一身冷汗。
他雖然對隋軍內部的派系和將領的關係並不瞭解,但也清楚,引張文遠前來,就是搶了黃明遼的功勞,這是跟黃明遼結仇。張文遠跟黃明遠的關係他不清楚,但黃明遼可是黃明遠的弟弟,得罪了黃明遼,他能有好果子吃。
可事到如今,也不可能讓張文遠回去,所以長孫敞只得硬著頭皮,看一步走一步了。
幸好張文遠心中有數,沉著應對,沒讓情況惡化,否則他今天連見黃明遼的膽都沒有。
黃明遼其實對這件事並沒有放在心中。
以黃明遼的身份,是否由他佔領長安城,已經沒多大意義。而且這一戰,他走了李淵,別說功勞了,不問罪就不錯了,現在他全部的想法,都是彌補此事帶來的連鎖反應,哪還有心情管這些事情。
因而長孫敞想向他解釋一下,也為其拒絕。
因為黃明遠和長孫晟的關係,黃明遼是識得長孫敞的,甚至包括李蔚,他都認識。
至於李幼良,他不認識,只知道是李淵的堂弟。
雖然對於李幼良這種背叛家族的行為所不恥,但黃明遼也主政多時,分得清好惡和對錯。因此對於李幼良等人,是好言撫慰,以禮相待。
甚至請李幼良勸降其兄李叔良。
李幼良本來還心思忐忑,畢竟他現在投了隋軍,沒有了回頭路。而且長安城也交給了隋軍,他也沒了憑仗,是生是死,全在隋軍的一念之間。
但現在黃明遼的溫言撫慰,竟讓李幼良生出一絲感動和安心。
隋軍對他如此客氣,總算沒白讓他投降一場。
李幼良和長孫敞,將象徵著李唐義寧朝廷權威的天子印璽奉上,更包括一些圖冊、名錄、符璽等象徵之物。
張文遠入城時,只是關了府庫,接收了城內各要地,但這些有象徵意義的東西,都沒有動,全留待黃明遼。
黃明遼接過天子印璽,然後交給身後的禮官,而他本人昂首闊步地進入明德門中。
至今日起,長安義寧小朝廷算徹底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