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竇襲聽了竇德明之言,想了想,最終同意了竇德明的建議,他還是頗信任這個侄孫的。
其實竇襲一開始就不想和隋軍打,他自家人知自家事,若單論勇武他還有點本事,可他並沒有打過大仗的經驗,真對上隋軍精銳,獲勝的可能並不大。
竇襲可不想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
於是二人一商議,便決定不按竇抗計劃的,直接和談。
竇抗雖然是竇家的領袖,但其實連家主都算不上,只是因為官職、地位、影響力,所以在竇家能拿主意。
當初竇家起於竇抗的曾祖父竇略,興於竇略的三個兒子竇嶽、竇善、竇熾,尤其是老五竇熾,乃北周名將,官拜太傅。
竇家是典型的借屍還魂的家族。竇略自稱九世祖竇統,在漢靈帝時為雁門太守,為避大將軍竇武之難,亡奔匈奴,遂為部落大人,後隨北魏遷徙到代郡。但其真假難辨,其實就是一個胡人家族,掛了竇家的名號。
不過竇家顯赫之後,將家族遷到關中,正值扶風竇氏沒落,遂鳩佔鵲巢,成了關中世家大族。
竇家三房,竇德明這一支其實才是長支。若論輩分,竇家第二代還有竇威活著,所以出身第三房的竇軌、竇琮、竇襲兄弟對於第二房的竇抗遠沒有那麼順從。
果然張文遠一到,竇襲便命竇德明前往隋軍營中。
八月十一日,張文遠剛到司竹園東,竇德明便奉命出使隋軍。
從一開始,竇德明便將心態擺是很正。
不是竇家要和隋軍談判,而是隋軍願不願意和竇家談。
說是和談,談判,其實就是投降,甚至是無條件投降。隋軍擁兵數十萬,所向無敵,現在的竇家,憑什麼和隋軍談。
至於竇家人以為的隋軍會忌憚竇家在關中的地位,真是想多了,黃明遠難道會在乎這些。
隋軍即使願意和竇家談,其目的怕也僅僅是為了減少傷亡。
所以此次和談的目的,便是以保全家族為上,一些節外生枝的要求提也不要提。
有時候竇德明真以為竇抗老糊塗了。
保留軍隊,封爵,扶風太守,岐州總管,尚書之一,保全家族財產和土地······這一樁樁,一件件,隋軍哪一條可以答應。
真以為黃明遠眼中有竇家,真是可笑至極!
竇德明此次出使,很理智,亦很謹慎。
到了隋軍大營,隋軍也沒給他整什麼下馬威之類的,直接將他引了進去。
竇德明進得營中,亦步亦趨。
整個隋軍大營,一片肅殺之氣,讓他心中忐忑不安。兩側士兵,幾乎沒有人注視他,甚至連官吏也不在意。
竇德明不清楚原因,眾人連看都不看,難道隋軍已經打定主意,滅掉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