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抗最終還是沒有撐住,甚至他沒有等到召開什麼宗族大會,便選擇了投降。
因為竇德明還帶來了長安戰場最新的訊息,李淵兵敗渭水,率領殘兵逃向秦嶺方向,而隋軍已經佔領長安。
也就是說整個關中,除了竇家,再無李唐的抵抗勢力。
得知這個訊息之後,竇抗再也不敢整什麼么蛾子,趕緊乖乖地降了。
沒了李淵的牽制,竇家更加沒有資格跟大隋談條件了。
八月十三日一早,竇抗和竇襲,率領一萬五千人馬,在司竹園,向張文遠投降。
至此,李唐或者說關隴政權,在關中,最後一支成規模的主力軍隊,也正式覆滅。事實上,整個關隴勳貴,在關中已經徹底失去了翻盤的可能。
竇家人投降之後,張文遠乃命令軍隊分別前往各縣去接收縣城和竇家的軍隊,至於竇抗本人,則以覲見衛公的名義,送往河北。
不能將這個對大隋有極大惡意的人留在關中。
此時的竇家,放下了武器,也就算是砧板上的肉,再無翻身的可能。
不過張文遠也沒有明目張膽地對付竇家。
雖然接收了竇家的軍隊,但是一時半會不好解散。張文遠也只能往軍隊中摻沙子,不可能隨意處置軍中的竇家人。
甚至這支部隊,名義上的主將都是竇軌。
張文遠擔心這支部隊留在扶風,會成為生亂的源泉,於是以支援黃明徵的名義,派遣竇軌率領全軍,東進雲陽戰場。
調虎離山,竇家人離了老巢,往後怎麼處置這支部隊,就是隋軍自己的事了。
竇抗明白張文遠的意圖,但也只得不情不願地讓竇軌東去。
而竇抗本人,則乘著馬車,踏上前往河北的道路。
唉,關隴的時代,終究是落幕了!
張文遠解決了竇家,便命令楊義琰率軍向西,救援梁碩。
其實張文遠之前也得到了梁碩的求援信,只是竇家不克,雙方隔著數百里,他也無能無力。
而之後接收竇家的城池、軍隊,張文遠更是小心再小心,所以這出兵之事,便一直拖到了八月十七日。
所幸梁碩和陶模死守虢縣,李世民窮盡腦汁,也沒有破城。
這倒不是李世民水平不夠。而是攻城之事,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當雙方進入到相持期,就是打上幾年也是可能的。
例如襄樊之戰,元軍和呂文煥在襄樊整整打了六年;錦州之戰,清軍和祖大壽在此打了整整三年。而最後也不是破城,只是以城中兵盡糧絕,守將投降而告終。
所以短短几天時間,李世民就是武侯再世,孫子重生,也不可能做到攻破虢縣。
李世民圍城數日,眼看楊義琰騎兵開到,李世民立刻組織部隊向陳倉撤退。
李世民雖然英勇,但卻不傻。
李世民麾下部隊,相當一部分戰力並不強,與隋軍主力野戰,後果難料。
而且隋軍主力西來,長安的命運,怕是不言而喻了。
雖然不知道父親李淵的情況,但猜測也不會很好。
但李世民並不準備放棄,關中已不可守。陳倉再是堅城,一個孤零零的城池,也擋不住隋軍的攻擊。
於是李世民準備返回河池郡,堵塞陳倉故道,阻止隋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