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楊廣非得把江山交給外姓中的一人,那也只有黃明遠了。只有交給黃明遠,楊侗才能有活路,而他死後才能有人祭奠。
他楊廣才不是亡國之君。
今日他的這番話,在場這麼多人,只要傳揚出去,便會產生巨大威力。
而他,能為大隋,為黃明遠,為他自己,能做的只有這些了。但願黃明遠不會讓他失望。
楊廣說完,已經沒什麼心願,只見他微閉著眼睛,輕聲地念著“洋溢清江畔,瓊花落未稀。斜陽欲落去,一望黯銷魂。”
好像回到當初的時光啊。
隨著馬文舉用力拉緊了白練,楊廣的聲音漸漸低了下來,直到沒了聲音。
大業十二年五月七日,一代雄材偉略又可悲可嘆的天子楊廣,被麾下驍果禁軍縊殺於江都宮,時年四十八歲。
······
隨著楊廣的駕崩,一個時代落幕了。
從沒有任何一個天子像楊廣一般褒貶達到極端,爭議達到極端。有人把他稱為“最偉大的改革家”,“功在千秋”,“共禹論功不較多”,也有人把他稱為“最昏庸的暴君”,“罄竹難書”,“百死而不能贖其罪”·····可謂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楊廣到底是昏是明,直到今天,仍沒有定論。可不得不承認的是,他深深地改變了一個時代,並影響深遠,直到後世。
或許真的像那句話說得那般,“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楊廣死後,眾人也皆是意興闌珊,各自散去。總不能砍了楊廣的腦袋去獻首,因此也沒人再過問楊廣的屍體了。
哀慟萬分的蕭後和侍女最後不得不撤下漆床板,做成了幾副小棺材,把楊廣和趙王楊杲、朱貴兒、蕭嬪四人的屍體一起停柩在西院流珠堂。
可憐楊廣生前顯赫,死後連一棺材亦難得。
楊廣的靈堂之上,既沒有靈棚、祭禮,也沒有祭品、百官,寥寥草草,還不如當初蔡王楊智積葬禮上的樣子。
一飲一啄,莫非天定。
楊廣死前,朱貴兒和蕭嬪已經為天子而死。楊廣死後,其駕崩的訊息傳出,也有一些後宮之人為其殉葬。
楊廣這個人,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確定,但對待宮人,還算不錯。
不過後宮之中,唯有蕭後,雖然哀傷,但卻始終未曾言死。
時人不解其意,皆言蕭後貪生怕死。蕭後卻對左右言,非得見宇文二賊受戮,才敢去見先帝。
誠以為歷史上的蕭後到最後也沒有殉節,恐怕是為了撫養楊政道,為楊廣留一絲血脈。至於什麼得六位天子恩寵,則不過一笑話。昔楊廣隕命江都,蕭後已經五十二歲,復歸中原,已經六十四歲,安得有香豔之事。
不過此時,也沒人為蕭後說話。
五十歲的人了,在這個時代也算老年。可人到老年,卻親人俱失,顛沛流離,三十年的老年歲月,怕是也痛苦不堪吧,何如同義成公主一般,隨最後的大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