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章 廢除丁賦

很多人喊得嗓子啞了,亦沒有停歇。

這呼喊聲足足有一刻鐘,直到黃明遠伸手,方才制止。

這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民心皆在黃明遠一身,就是天皇老子來了,亦不可能奪走。

“今天下萬民在上,諸賢良在側,吾有十二願,願居者有其屋!願病者有其醫!願勤者有其業!願勞者有其得!願少者有其學!願童者有其樂!願弱者有其助!願老者有其養!願農者有其田!願業者有其技!願優者有其榮!願能者得其用!

今之十二願,與諸位共勉矣。

我當盡我之全力,致此十二願實現,即使萬千阻難,粉身碎骨,只剩魂兮,亦不後退。”

“萬歲!”

“萬歲!”

一番即興演講,黃明遠喊得頭都出汗了,後背萬千溼透,但黃明遠亦明白,這一番演講,勝過十萬雄兵。

從今天開始,天下姓“黃”了。

廢除丁賦,是黃明遠從康熙那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中進一步強化來的。

這一條是天底下的統治者,最好用的裝叉利器,是最好看的做秀文章。

中國古代稅賦制度之繁雜,不用多說。後世對於這一條各種解釋很多,其實就是一句話,生孩子在名義上不要錢了。

丁賦,一種按人頭和年齡計徵的一種稅收。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人口不多,因為生多了也養不活,還要多交丁稅,比如一家十個成丁,就要每年交十個丁賦,誰敢生很多孩子啊。

而且丁賦本來只有男人,後來還發展到女人。為什麼重男輕女,同樣一個人,男的比女的力氣大,幹農活快,可是要交同樣的丁稅,所以農家人希望生男孩,多個勞動力。

而乾隆年間人口大爆發,有人說是紅薯、玉米,但紅薯、玉米傳入中國幾百年了。真正的原因,就是基於永不加賦上。

不交丁賦了,那不使勁生。

雖然康熙宣佈“永不加賦”, 但其實稅收並沒有減少,因為丁賦本就從人頭上轉移了,從一條鞭法開始,清朝逐漸實行攤丁入畝,丁賦轉移到土地上,所以該收的錢,一分沒少收,還得了一個大名聲。

那些明朝皇帝若是有這個機靈勁,何至於亡國。

黃明遠本來就是“攤丁入畝”的支持者,所控制之地一直在進行財稅、土地制度改革。如今能更徹底的將其鋪開,百利而少害,自然願意了。

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儘快促進人口增長。

歷史上隋末唐初這二十年,人口從大業五年的四千六百多萬直接銳減到貞觀十六年的一千六百萬。這還是唐朝已經休養生息了快二十年,那李淵時期的人口數量便可想而知了。

雖然黃明遠提前數年結束亂世,但天下人口的損失仍是巨大。

只有實現刺激人口的政策,人口才會在短時間內暴增。而只有人口多了,黃明遠才有能力向偏遠、邊疆之地,遷徙人口。而只有邊疆人口多了,國家才能長久地控制邊疆。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缺一不可。

私底下黃明遠也和李子孝等人商議過此事,最後定下了“廢黜丁賦”這一條,同時又設下了各家凡丁口不足畝數者,須接受官府遷徙。也就是你家人均土地不足以養活你家的人,你就必須分家遷徙。

如此一來,老百姓使勁生,官府使勁地往周邊移民,那樣“日月說照,江河所至,皆為漢民”,也就不再是夢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