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蕭梁重臣內史侍郎岑文字也建議,現在江南之地,隋、梁、楚三家鼎立,隋強而梁、楚弱,若楚亡,梁亦不能獨存。不若營救楚國,大梁從外面攻,楚國從裡面打,並觀察時機,等隋兵敗後,趁機兼併林楚,合兩國軍隊,趁著隋軍疲弊之機,發兵東進,順江而下,直取江南,再聯合西蜀的李氏就能和隋朝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了。
那局面也將完全改觀。
對此,蕭銑也這麼認為,所以蕭銑不想打,卻也不敢等。
想到這,蕭銑便故意說道:“即便真如你所言,可隋軍強大,大梁國人未必願意冒著這麼大的風險去抵抗隋軍。而且即使真的打退隋軍,不過是林楚得了巨大便宜,改變了滅亡的命運,對大梁又有什麼好處?”
蕭銑既然決定參戰,自然不會冒著風險做賠本的買賣,那對他不利。
林芝也聽出來了蕭銑的意圖,什麼“國人不願”,什麼“冒著風險”,不過是蕭銑的虛話而已,蕭銑要的是利益。
想明白這一點,林芝也不再保留,直接說道:“若大梁天子願意出兵救援豫章,我家兄長有言,‘願去除帝號,向大梁天子稱臣納貢’,而今日小女子更是向大梁天子保證,隋軍退後,我家兄長,只願為大梁一洪州總管,侍奉大梁天子。”
林芝想的很明白,要想讓蕭銑能下死力,非得有大籌碼不可。
而此時的林楚,除了一個豫章,也沒有什麼籌碼了。
這個時候,稱不稱天子,都不重要,天下豈有隻據一郡之天子。還不如把名頭讓出去,得了實惠。
至於戰後蕭梁會不會吞併林楚,這不是林芝現在考慮的,畢竟若豫章不存,則萬事皆休。
而蕭梁內部混亂,諸侯林立,即使兄長真成了蕭梁下邊一個總管,也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林芝的籌碼,立刻便打動了蕭銑。
蕭銑聽了豫章願降,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東進江淮,隔淮而治是每一個江南格局勢力的夢想,蕭銑當然也不例外。只是他幾次試圖東進,都為林士弘所阻,今林士弘若降,江州諸郡落入他的夾帶,江南、淮南還遠嗎?
蕭銑接受了林芝的誠意,並表示立刻派軍隊東進支援。
而且蕭銑還對林芝的有膽有識表示讚賞,因此希望林芝留在江陵,等將來豫章解圍之後,兩家結成秦晉之好。
林芝也知道自己前來的使命,於是欣然同意。
送走林楚使者之後,蕭銑馬上召集諸將,商議救援豫章之事。
此時蕭梁的經略重心在西面,蕭銑一直試圖佔領巴蜀,合荊、益之力,進取天下。而西面戰場也挺順利,東平王蕭闍提一路西進,聯絡當地蠻人首領冉肇則,佔據開州、夔州、通州,直逼渝州。
不少人都認為此時西線進展順利,沒必要再貿然開闢東線戰場。
最後還是蕭銑力排眾議,任命大將張繡、董景珍為統帥,出兵十萬,分南北兩路,救援豫章,大戰一觸即發。
注:關於蕭銑和李唐的戰爭,唐朝肯定篡改歷史了。史書很明確,李淵的同學夷陵郡通守許紹以夷陵(宜昌)降,並招安了黔安、武陵、澧陽等地,所以整個三峽、湘西應該都已經降唐了。但之後的記載雖然都是李唐打敗了蕭銑,但戰場卻挪到了四川的開州(今開州)、通州(今達州)、夔州(今奉節)一帶,戰線西移數百里,都快到嘉陵江了,肯定是蕭銑勝了,才會出現這種結果。之後李孝恭收復開州、通州,斬其東平王闍提,東進也是從夔州出發,側面也左證了這一點。蕭銑敗的這麼快,主要是大司馬董景珍在長沙叛亂降唐,蕭梁內部大亂,這才速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