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揚在北線擊破張繡,歐彥在南線也沒有閒著。
歐彥在南線,承擔的壓力並不小。除了要包圍豫章城,還要時刻防備梁軍的南路軍,以及江州本地大族的生亂。甚至可以說,南線的危險要大於北線。
歐彥將兵力分兵屯於豫章城的南、北兩個方向,放開東面。又在東南石埠一帶設一軍,監視東南方向。
歐彥沒有對豫章城完全包圍,他巴不得林士弘向東突圍,隋軍的精銳騎兵會讓他見識到什麼叫跗骨之蛆。
其實歐彥的重心一直不在豫章城,而是緊盯著東南。
豫章城旦夕可下,但盤踞在宜春甚至之後的長沙的梁軍,才是隋軍最大的威脅。
雖然梁軍的南路軍方向一片寧靜,但誰也搞不清什麼時候這群人便會突然爆發,甚至為了林楚死戰。
這一次蕭梁東援林楚,其軍隊是分兩路東進,主力是北路的張繡部,加上萬瓚的援兵,先後有十五萬人。
而南路軍統帥則是大司馬董景珍,率部兩萬,計劃從長沙郡經宜春郡,進入江西,支援豫章。
相對於北路軍,南路軍兵力遠不足,相當於一支偏師,起個牽制作用。
但董景珍自認為自己位在張繡之上,卻帶著兩萬人馬,給張繡做個偏師,實在丟臉,於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董景珍假裝自己生病,留在長沙磨磨蹭蹭,前後三四個月,也沒出了長沙郡。
這樣梁軍在南線的兵力只剩下蘇胡兒和已經投降大梁被蕭銑分為吉州總管的張善安。而兩人的兵力加起來不到三萬,每人手上各有萬餘人。
但這兩支部隊,戰鬥力著實不行。蘇胡兒是新敗之軍,張善安部大部分都是新招募計程車兵。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打仗。
可大梁朝廷管不了這麼多,蕭銑更不會管這些。
蕭銑命張繡進軍之後,也傳令蘇胡兒立刻從南路出擊,不得延誤。
當初蘇胡兒丟了豫章城,便退守到宜春郡。這裡靠近長沙,又是山區,進可攻、退可守,正適合觀望。
蘇胡兒打了敗仗,一時也不敢返回,便留在宜春郡,尋找機會。
之後蕭銑與林士弘結盟,命張繡救援林士弘,也不再過問蘇胡兒的兵敗之罪,便讓蘇胡兒軍作為南路軍麾下一部,支援豫章。
蘇胡兒部算是南路軍的一支偏師,但自始至終他也沒見到南路軍主力。
董景珍不動,倒是讓蘇胡兒兵發豫章。
蘇胡兒看到蕭銑的命令就怒了。
有本事你自己去啊,欺負我算什麼,老子好歹還在江西呢,你又在哪。
蘇胡兒著實不想去,可他本身有兵敗之罪,再加上又畏董景珍之威,不敢不去,於是便聯絡張善安一同兵發豫章。
張善安也不敢跟隋軍打,他可是知道隋軍之威。只是他又想渾水摸魚,因為他知道隋軍若佔領豫章,下一個目標便是吉州,在吉州乾等著,後果難料,於是張善安遂領兵前往。
二人合兵一處,便屯兵於豫章城東南方向的建城縣(今江西省高安市)。
蘇胡兒和張善安二人到了建城縣,就待在了城中,沒敢再向前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