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亮勸他一同起兵,苗海潮便言道:“今天下大勢已定,總管在大隋軍中,也委以重任。大隋兵威,所向無敵,我等正該追隨總管,建功立業,可將軍如何無故自求族滅?今日苗海潮錯信於人,以至當塗落入賊手,其罪在我,今唯有一死相報,方能贖其罪。將軍之言,請恕苗海潮不能聽從。
況且我今日投降,跟著輔公祏倒行逆施,不過是多活兩日,到頭來還是一死。大丈夫安能愛斯須之死,而自陷於不義乎!”
馮慧亮被苗海潮逼得面紅耳赤,無話可說。他自知勸不動對方,便下令勒死了苗海潮,全取其部。
苗海潮部被馮慧亮拿下,歷陽郡最大的威脅便徹底被解除。
輔公祏眼看全取歷陽,便決定西據東進,佔領江都。
大隋在淮南設揚州,治江都。江都巡撫是在江都辦公的,但又因為江都孤懸最東面,離著揚州腹地太遠,所以揚州都督府設在了廬江郡治合肥縣。
輔公祏自知合肥城固兵多,不敢西進,便決定派遣陳當世固守襄安(今安徽省巢湖市),擋住揚州都督羅藝的兵鋒,而主力則向東突襲江都。
江都糧食、軍械充足,且政治影響力巨大。
佔領江都,輔公祏便可以武裝起更多的軍隊,同時擴大影響力,鼓動更多的江南世家大族跟著他一起造反。
輔公祏本身不擅長軍事,又顧及老巢,所以負責東征的主將是西門君儀。
輔公祏的三萬人馬,六千交給陳當世守襄安,阻擋揚州都督羅藝。自留四千,經營歷陽,同時抽丁拉夫,剩下的兩萬人馬, 今盡交給西門君儀,令其攻打江都。
輔公祏甚至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西門君儀身上,他本人甚至也做好了準備,隨時準備捨棄歷陽,前往江都。
十一月二日,西門君儀所部兩萬人出歷陽,水陸並進,兵發江都。
輔公祏在西門君儀東進之後,便決定稱帝。
輔公祏造反環節沒有任何問題,但卻有一個疏漏,那就是他是以杜伏威的名義造反的,一旦杜伏威返回,打出討逆的名號,他們這群人就尷尬了,到時候無論是戰還是降,都是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輔公祏的心腹謀士左遊仙便建議,不若打出旗號,自己稱帝,封賞百官。到時候既跟杜伏威有別,又能籠絡住人心。
大家都造了反,接了他輔公祏的官職,算是一條路走到黑,就是杜伏威來了也沒用。
輔公祏仔細想想,覺得還挺有道理。
杜伏威背叛義軍,他接過義軍大旗,順天應命,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若是再打著杜伏威的旗號,既沒法解釋他們的降隋,還有被杜伏威詰責的危險,倒不如稱帝立起旗號,跟杜伏威的名號分道揚鑣。
於是杜伏威便在歷陽稱帝,立國號為宋,同時在歷陽設定百官,修建宮室,大肆封賞群臣。
其中左遊仙為兵部尚書,東南道大使,越州總管;西門君儀為司空,揚州總管。至於其餘諸將馮慧亮、陳當世、陳正道、吳騷、孫安、龍龕等人,俱被封為大將軍。
至此,輔公祏的小朝廷便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