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這話問的有些突兀,甚至有些失禮。不過李淵並不以為惡,而是笑著說道:“你兄長認為唇亡齒寒,應該救援。玄真卻覺得巴蜀局勢稍稍安穩,軍心、民心尚未全附,實在不宜出兵。”
這時李世民有些隨意地將蕭梁的國書放在面前的桌桉上,然後說道:“兄長所言極是,裴相之言卻也有理,只是不知道父親是甘心窩在巴蜀,做一方之主,還是一統寰宇,做這天下之主。”
李淵有些不明白兒子的意思,便說道:“何為一方之主,何為天下之主?”
李世民言道:“巴蜀之地,四面環山,地勢險要,川中人常道‘入川之道,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亦愁攀援。’而我川中,能出兵三十萬,糧食充足,兵戈銳利,將士齊心。若父親一心據守,北隋之軍必不能克之,到時則川中永固,父親亦可為一方之主。”
“那天下之主呢?”
“巴蜀之地,進難出亦難。若我等坐視北隋將天下群雄一一殄滅,刀頭懸於秦嶺、巫峽,則也只能偏安一地,再無進取之可能。所以父親要為天下之主,非得在北隋並天下之前,兵出巴蜀,與北隋爭奪土地、人口,還有天下民心。”
李淵聽了,不由得點點頭。
李淵平日裡看起來很懦弱,但最是野心勃勃。歷史上常把晉陽起兵各種事歸到李世民身上,彷佛李淵就是個傀儡一般,但實際上若不是李淵放任、默許,李世民什麼也幹不了。
李淵雖然兵敗關中,但其實並不願困居於巴蜀,做個巴蜀王。他心大的很,他要的是整個天下。
而且以巴蜀一地對抗天下,李淵再是自負,也沒有那個決心。
所以李淵心中已經傾向於出兵了,於是他便問道:“那二郎是認為,我軍應該是出兵救援蕭梁。”
眾人原以為李世民要贊同時,李世民突然說道:“兒子認為應該出兵,可是為何要救援蕭梁?”
眾人皆是一愣。
李淵也沒反應過來,好久才說道:“二郎是認為我軍要出兵攻梁?可是當前蕭梁正在面對隋軍的進攻,此時攻梁,豈不是讓北隋軍坐收漁翁之利。”
李世民顯然已經有了完備的主意,便言道:“父親覺得,蕭梁可擋北隋軍否?”
“怕是不可!”
李世民這時看向眾人道:“蕭梁兵弱,又兼大敗,必不能擋住北隋軍。我軍若出兵支援,這場仗到時候便成了我軍與北隋之間的戰爭。我軍拼死力戰,卻是為蕭梁守禦國土,最後對於我李唐,又有什麼好處?
倒不如我軍吞併蕭梁,以荊襄、巴蜀兩地之財力、物力,對抗北隋,即使不勝,也能穩定住局面。”
李世民的話彷佛是為所有人開啟了思路,之前大家爭論的是是否救援蕭梁,但李世民卻將其轉為是否吞併蕭梁。
若李唐能吞併蕭梁,雖實力仍弱於北隋,卻是有了一戰之力。
而且黃明遠四面樹敵,突厥人,遼東的高句麗,西海的吐谷渾還有境內的楊隋忠臣,都是他們可利用之人,一待天下有變,他們未必不能重回關中,進而進取天下。
點選下載本站APP,海量,免費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