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鏐也知道擋住李世民很難,但他卻不能不如此。
自豫章之戰前,蕭鏐就反對蕭銑派兵進入豫章,更反對蕭銑與大隋開戰。以一隅之地敵天下,疏為不智,是不可能成功的。
可惜蕭銑沒有聽他的,最後張繡東征,整個蕭梁的主力盡喪。
這時候蕭鏐又建議,此時的蕭梁已經沒有爭霸天下的本錢,不若投降大隋,為蕭氏換個體面和優握的封賞,重新立足新朝。
可惜蕭銑又沒有聽,他捨不得皇位,更捨不得在江陵奢靡浮華的生活,所以便引狼入室,向李唐求援。
蕭鏐再次反對,認為雙方聯合在一起,也不可能擊敗大隋,反而會激怒大隋。一旦大隋對蕭家痛下殺手,蕭氏數百年基業,就要徹底傾覆。
可蕭銑再次沒有聽他的,最終導致了現在的局面。
蕭鏐一再勸蕭銑倒向大隋,並不是他有什麼私心或者是降隋派,而是在他心中,蕭氏家族遠比蕭梁政權更重要,他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保全蕭氏家族。
這一次留下來也是同樣的原因。
蕭鏐很清楚,雖然蕭銑已經突圍東去,名義上大梁還控有荊南,可實際上丟了江陵的蕭梁,根本不可能再號令的動荊南各州。
所以蕭銑其實只是一個光桿司令。
本來蕭梁是大隋唾手可得的獵物,可在蕭銑的一通操作下,白白送給了李唐,所以就算他這個時候投降了大隋,黃明遠能饒得了他。
至於蕭鏐之前更蕭銑說得,實際上都是為了穩住對方,他擔心蕭銑直接投了李唐,那蕭家便是更加的萬劫不復了。
先有蕭瑀投了李唐, 再有蕭銑造反,雖然武懿太后尚存,黃明遠不會真的誅滅蕭氏,同樣也不會重用。
這種情況下,只需打壓上幾十年,蕭氏便徹底沒落了。
所以蕭鏐才不計生死地非得留下來,他必須守住江陵,為大隋也是為了蕭家。只有守住這座江陵城,才能使蕭梁在荊南的統治不會崩盤,然後再投降大隋,蕭家才能有出路。
蕭鏐很清楚拼死抵抗的後果,那就是把江陵城當作一個大磨盤,把唐軍和江陵城全部的軍民都拉到這個磨盤中一點一點碾碎血肉。
而蕭家的未來,就靠這些碾碎的血肉滋養,重生。
江陵城守得越長,蕭家就越有未來。
江陵城有兵三萬,包括水、陸之兵。蕭銑奔逃之時,帶走了數千人馬,還有不少在各門、各巷和唐軍纏鬥。
蕭鏐顧不得這麼多,外城只能由他亂去吧。
蕭鏐除了下令全軍退守內城,又下令皇城之中的宗室、內侍甚至是奴婢、僕人,不論是誰,一律統一管理,上城牆上禦敵。
至於各家的糧食、物資,由他統一調配,有不願意的,盡被他處死。有個蕭氏的宗老,比蕭鏐還高一輩,仗著輩分,不願出家丁和糧食,還倚老賣老,發起渾來,拿著柺杖追著蕭鏐打。
可蕭鏐根本不給他面子,直接下令當場斬首。
對方到死,滿是驚恐的臉上都是詫異和不解,不明白蕭鏐怎麼敢。
靠著這顆人頭,蕭鏐震懾住了大部分人。
而當著所有人的面,蕭鏐更是喊出了“內城蕭氏不死絕,內城不破”的口號。所有人都明白,蕭氏要孤注一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