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圍著江陵內城整整打了六日,始終沒有破城。李世民的內心如起火一般,江陵未竟全功,而蕭銑又東逃,這段時間,足夠他趕到荊南,抵抗大唐了。
一旦真出現那種情況,則大事休矣。
到了第七日,李世民實在等不下去,乃令李道宗繼續圍攻江陵內城,自領一萬人馬,往東而去。
此時蕭銑尚在巴陵城苟延殘喘。
巴陵城中,算上蕭銑帶出來的部隊和郭華所部,加起來不到兩萬人,不過憑藉這座堅城,倒也穩固。
馬上董景珍就要到了,至少還會有兩萬人馬,這是蕭銑留在巴陵城最大的底氣。
大司馬晉王董景珍,巴陵派的領袖。蕭銑稱帝之後,更是憑藉著手中的兵權城外朝中第一權臣。
但蕭銑精於算計,提拔楊道生和張繡與之抗衡。二人屢立戰功,地位漸長。蕭銑又任命張繡為大將軍,雖位在董景珍之下,卻擁有統兵之權。之後蕭銑又屢次派張繡征討嶺表、湘沅,逐漸從董景珍手中收回兵權。
沒了兵權,董景珍話語權大失,在江陵也遭到荊襄世家的反攻。
董景珍也是硬氣,一怒之下南下長沙。
蕭銑也知道董景珍的影響力,並不敢激怒他,只得保留職位,令其總攬荊南軍事。
董景珍在長沙跟土皇帝一般,蕭銑的命令也是時聽時不聽。之前救援林士弘,他就待在長沙不動,坐看蘇胡兒覆滅。
不過董景珍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出身不高,之所以爵封親王,位極人臣,就是因為他有擁立之功,地位特殊。可若是大梁亡了,無論是投降李唐還是大隋,都不可能換得王位,更不會有這麼自在。
所以雖然大隋、李唐前來勸降的使者就沒有斷過,可董景珍始終不為所動。
2k
蕭銑的求援信到了長孫,董景珍聽到江陵失守,也是大驚。他這時候不敢再坐看蕭銑的覆滅,遂領長沙的兩萬主力向北援去。
一路上董景珍不住地思考著江陵失守的後果。他默默盤算,蕭梁怕是要亡了,同時面對東面的大隋還有西面的李唐,單是一個小小的巴陵定然守不住。
現在是時候該考慮前途命運了。
當然董景珍這些想法誰也沒有說,若是能保全蕭梁,誰又願意放著堂堂親王不做,去別人那裡附驥尾而行。
大軍過了汨水,此地離著巴陵只有百里了。
眼看到了中午,董景珍被太陽曬得無精打采,便下令三軍埋鍋做飯,休息一個時辰再行。
剛埋下鍋沒多久,這飯還麼做好,眾人就聽到“鼕鼕”的聲音。
這聲音由遠及近,越來越響。到最後眾人明顯感受到整個大地都在顫動,他們的胸膛也跟著顫動。
有人抬頭望去,在東面不遠處,隱隱有一條黑線,綿延到看不見的地方。
這條黑線慢慢地向前移動。
眾人終於看清楚,這是騎兵,高昂的“唐”字迎風飛揚,彷佛九天翱翔的雄鷹一般威武雄壯。
這支騎兵,正是李世民率領的大唐精騎。
李世民順江而下,連續迫降石首、華容、監利等地,兵臨巴陵城下。
不過巴陵是處險要之地,三面環水,一面環山,易守難攻。蕭銑又擺明了裝死,堅守不出。李世民雖然能力出眾,但也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一萬人瞬間攻破兩萬人防守的城池,他還做不到這麼兇殘。
李世民圍著巴陵城轉了幾圈,始終沒有發現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