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本就為董景珍所控,各地官吏又多為牆頭草,眼看董景珍投降,紛紛改換旗幟。於是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整個荊南為李唐所有。
而董景珍不僅勸降屬下,還前往巴陵城下,勸降蕭銑。
蕭銑之所以願意困守巴陵城,就是在等著董景珍的援兵。整個巴陵城內的梁軍,都把董景珍部當作救命稻草,而董景珍出現在巴陵城下,以唐軍的身份勸降他們,可想而知,整個梁軍受到了多大的打擊。
梁軍上下,啞然失語。巴陵內外,一片恍然。
這時候本該是振奮人心,聚集士氣的時候,可蕭銑的老毛病又犯了。蕭銑有成為梟雄的志向,但卻沒有成為梟雄的能力與意志,典型的志大才疏。
眼看再無一番生機,自覺打不過唐軍的蕭銑竟然哀聲說道:“天不祚梁乎?今若待窮而下,必害百姓遭殃。今城未拔,不若先行出降,也可免亂兵禍害。諸位俱是人傑,又何患無君?”
蕭銑說得比唱的好聽,為了老百姓免遭兵災而投降。可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蕭銑就是實實在在地怕了。
一眾人看著蕭銑,面面相覷,底下人還沒說投降,蕭銑這個主君倒是先提投降的事了。
這讓一眾人如何甘心為蕭銑赴死。
於是蕭銑在那哀嚎而不掉淚,而底下的大臣,卻無一人說話。
既然蕭銑決定投降,也沒人攔著。除了蕭銑那幾個心腹,包括蔡德讓等人上前勸說,領兵之將,無一人阻攔。
先有甄敬之事,再有蕭銑兩次當眾哀嚎,顏面掃地,大家此時都寒透了心。
蕭銑也看也沒人勸, 便命劉自前往唐軍營中,商議投降之事。
雖然蕭銑願降,可畢竟是一國之主,他此時倒是對李世民抱有起一絲幻想。以整個蕭梁相投李唐,雖失王位,但至少能不失榮華富貴。
只是蕭銑不知道的是,大半個蕭梁國土,已經在董景珍的勸降下,盡數倒向大唐了,他哪有多少籌碼。
眼看蕭銑投降,李世民大喜,最重要的一環,雖然有些波折,但總算是完成了。只有俘獲蕭銑,他才能最快程度地收攏蕭梁人心,安定地方。所以現在的蕭銑雖然是個廢物,但是個可用的廢物。
李世民乃和劉自約定,只要蕭樑上下投降,必保蕭樑上下之人平安。
於是劉自乃替蕭銑應諾,後日一早,開城門投降。
這相當於滅國,自有該行之禮儀,所以給點時間,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李世民倒是知道不宜過度刺激荊襄的百姓,當盡收人心,於是允許蕭銑在投降之時,不必素衣請降,只遣大臣奉送印信、降書即可。劉自聽了,大受感動,忙替蕭銑拜謝李世民。
在劉自看來,這算是李唐全了蕭銑的顏面。
對於李世民這一允諾,蕭銑也很滿意。在他看來,李世民對其這麼禮遇,那麼投降李唐之後,應該待遇會不錯。
於是蕭銑讓人準備投降之事。
可到了第三天一早,眾人正準備投降之時,有人匆忙來報,巴陵城北面的大江上,盡是隋軍的戰船。
點選下載本站APP,海量,免費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