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長安城內的百姓,更是一日三驚。
不斷有百姓、富商、世家大族從長安城離開,或是西去,或是東逃。
對此,黃明遼一概不阻擋。
雖然黃明遼知道西向之人,多是要投叛軍的。
當然東向的老百姓更多,通往潼關的道路上,逶迤前行的百姓不可計數。這些人都擔心關中再次成為戰場,欲逃亡大隋腹地。
剛開始是百姓亂,後來便是官吏亂。
黃明遼在長安立行臺,從關中本地徵召了不少的官吏。這些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加入行臺,但眼看著亂事四起,俱各懷心思,不少人暗通叛軍,準備做下一個李幼良和李蔚。
長安城中的眾人都亂,可唯有行臺尚書令黃明遼,對於諸般亂象,彷佛跟沒事人似的,格外澹定。他既不徵召丁壯禦寇,也不指揮大軍平叛,眼瞅著叛軍肆虐,就像是放任風波擴大一般。
而且黃明遼還下令將兵力收縮,穩守潼關、長安、陳倉三地,在他看來,雖然兄長認為可以將長安放棄,以揪出更多的叛逆,不過長安的象徵意義太大, 能不丟最好不要丟。
眼看黃明遼如此的姿態,很多人的心思更加活泛了。
所以整個長安表面還尚且安穩,但暗地裡,早就四方湧動了。
黃明遼只當不知,他還在等。
當然有人等不下去了,在竇軌造反沒多久,位於盩厔的李幼良也一同豎起了反旗。
李幼良之前官拜副總管,領關中副都督。看似官不小,但竇軌、丙粲、楊屯都是這個官。而且關中權利在行臺,副都督掛個名,連個都督府都沒有,更不知道有什麼具體職事,至於副總管,更只是個級別,只是比中郎將多領點俸祿,可能兵權還不如對方。所以李幼良掛的職務就是個虛職,除了自己手中那點舊部,根本沒有什麼其他的權利。
而且李幼良的軍隊還被一分為四,分別交給了長孫安業、賀婁善積、元律三人,李幼良能控制的部隊不超過三千人。
而他本人也被迫離了長安,被趕到了盩厔。
對此李幼良很是不滿,日夜咒罵大隋的背信棄義。
只是當初他在長安反水,相當於自絕於家族,所以他即使再怨恨大隋,也沒有別的路可走。
不過李淵到巴蜀後,便派人來見,還不計前嫌,言“只要李幼良重回李家,必封王相待。”
一頭是母族,一頭是背信棄義的大隋,李幼良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母族,又背棄了大隋。
竇軌造反後,李幼良覺得機會到了,遂也跟著起兵響應。
點選下載本站APP,海量,免費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