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黃維揚下令對漢陽城圍而不打,其實有圍點打援的意圖在。可惜李長卿這個老小子,貪生怕死,眼看漢陽城被圍,竟根本不救,自顧往安陸逃去。
而與此同時,李大亮也沒有死戰的決心,腳底板抹油,在隋軍合圍漢陽之前,竟然跑了。
隋軍這一次,失了獵物,還跑了誘餌,算兩頭沒落著。
黃維揚於是讓蘇烈率左衛率營去追逃往安陸的李長卿,又準備去追已經逃走的李大亮。
隋軍從唐軍留下的蹤跡發現唐軍是往湖區內部逃走,這時有部將想跟著追過去,但為黃維揚給拒絕。
黃維揚的理由也很充分。
“湖區地形複雜,灘塗、沼澤極多,一旦進入,很容易便暈頭轉向。更兼湖區內多叢林、蘆葦,便於隱藏,一旦我軍貿然進入,極易遭到唐軍的伏擊。”
“難道眼睜睜地看著唐軍就像兔子一般,安然逃脫。”
黃維揚搖搖頭,指著地圖說道:“不管唐軍怎麼逃,他們不可能在湖區待一輩子,其目的定然還是撤往江陵城。從漢陽到江陵,走長江有千里之遙,就是走直線橫穿雲夢澤,也得四百多里。唐軍缺少船隻,必然只能走陸路。而從漢陽到江陵的陸路,不管怎麼走,有兩個點繞不過,北面的沔陽,和南面的監利。”
諸將聽得大喜,立刻問道:“元帥是準備在此二城待敵?”
黃維揚搖頭道:“不是二城,而是沔陽一地。”
“唐軍為何不走監利?”
“監利在南,之前開復大鬧巴陵,逼得李世民繞湖逃脫。而監利城就在巴陵身側,誰敢保證,開復沒有佔領監利。”
眾將瞭然。
於是黃維揚命程名振率領右衛率營從漢水逆流而上,趕往沔陽城。
對於蘇烈和程名振,黃維揚總是要麼都用,要麼都不用,儘量保證不偏不倚。
雖然漢陽到沔陽,走水路也不近,但程名振一行走了快三天,趕在唐軍到達之前佔領了幾乎不設防的沔陽城。
這時程名振認為可裝作沔陽未下的樣子,仍豎唐軍旗幟,誘李大亮入城,可惜一朝有失,忘了草市這個細節,為李大亮識破此計。
不過右衛率營有三個營早在之前便三面佈防,藏於各地,待號角聲起之後,便將這數千唐軍給包圍。
在黃維揚看來,李大亮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無論是漢陽佈防還是漢陽突圍,都頗具智謀,之所以落敗,不過是時運不濟而已。
因此黃維揚便有心收降此人。
程名振將唐軍團團包圍,但並沒有動殺機,而是命人前往李大亮軍中勸降。
程名振是使者叫張弼,參加過楊玄感之變。李大亮在龐玉部時,一次為叛軍擊敗,包括李大亮在內許多人被俘虜。張弼見到李大亮,覺得其是個人才。於是張弼把與李大亮一起俘獲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斬殺,而唯獨留下李大亮不殺。在與李大亮長談之後,兩人成為至交,張弼遂放了李大亮。
所以張弼是李大亮的救命恩人。
眼看張弼前來,李大亮也百感交集,李家於他,不過是打工關係,並無多少恩義,李大亮能打到現在,不欠李家半分,遂率領殘兵,向隋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