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營中望了好久,不見隋軍出戰。而派出去的幾波斥候,都是回報“北隋軍穩守營寨,毫無出擊的動向。”
李世民知道,陳克敵應該是看出了自己試圖激怒他的意圖,他不會來了。
既然如此,再等無意義,於是李世民下令,三日之內,全軍撤退。
當夜,李世民便命令四千玄甲騎兵從大營中離開,悄然往南而去。
這一切都瞞不住時刻對唐軍大營進行嚴密監視的陳克敵。聽到這個訊息後,他知道他的判斷沒有錯,李世民真的要退。
其實這時候陳克敵最好的選擇便是以不變應萬變,穩住局面,放任對方離開。
畢竟對於陳克敵來說,這一次,他的一切目的都達到了,守住了巴陵,沒讓蕭銑落到李世民手中。接下來是否再與李世民交戰,實際上對戰局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除非李世民死了。
《劍來》
不過陳克敵卻不想讓李世民這麼從容地撤回去。
對面那個人不是旁人,是李世民,是他的一生之敵。是他拼勁全部力量都要擊敗的人,現在這麼好的機會,若是讓李世民這麼從容地退了,他自己都不會原諒他自己。
在陳克敵看來,李世民的數千騎兵他攔不住,但那數萬步兵還是可以阻攔的。
於是陳克敵命令水師向南,隨時注視唐軍的動向。而與此同時,又命令麥孟才和周紹則二人,分率各部向唐軍大營考近。
與此同時,陳克敵也讓人將此訊息傳給巴陵城中的蕭銑,唐軍畢竟有上萬人馬,戰力不弱,一不小心,就容易崩掉一顆大牙。也可以適當地讓蕭銑給隋軍分擔一下責任。
很快,唐軍又開始動了。
次日夜裡,上萬唐軍,悄悄離開大營,向南而去。
整個唐軍大營,依舊是燈火通明。可這萬餘人馬,卻馬銜嚼,人銜枚,寂靜無聲,漸漸離大營遠去。
唐軍行了差不多有二十多里,此時已經快天明瞭。
陳克敵下令,令麥孟才和周紹則二人加快速度,向唐軍追去,務必勐擊唐軍,重創其後軍。
而一同前進的還有郭華指揮的梁軍。
雖然梁軍就剩這點力量,雖然當蕭銑出爾反爾耍了李世民之後,只剩下最後一條路,但蕭銑還是希望梁軍能向隋軍展示一下自己的實力,至少要告訴大隋,他蕭銑並不是任人魚肉的人。
說白了,蕭銑準備打一仗來換取投降後的待遇。
三支部隊從北面三個方向壓了上來,很快追上了唐軍。
殿後的唐將是賀若懷廣,一個沙場經驗充足的老將。面對強攻的敵軍,他很快便穩住了陣腳。
唐軍其實早就等著追兵的道路,因此他們提前便構築了整整三道防線。
最外側的還只是粗略迎擊的散兵,陣型尚不完整,隋軍勐攻兩翼,唐軍根本支撐不住,向後退去。
但很快第二道防線的唐軍就比之前的軍隊強悍了許多。
這群人前矛後弩,更攜帶了大量的巨型盾牌,將唐軍和追兵隔開。潰散的唐軍從兩側分別退去,而隋軍迎擊上前,直面的就是一堵盾牆。
麥孟才和周紹則見狀,立刻下令繼續勐攻。
在二人看來,唐軍已然敗退,即使留有精銳斷後,但也撐不了多久。只要他們一鼓作氣,抵住對方的反擊,必然可以大破唐軍。
而郭華的想法也差不多。
都覺得此時的唐軍除了這最後一層殼,裡面都是軟柿子了。因此三人都打著痛打落水狗的心思,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