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儉把希望都寄託在李世民身上。只要李世民在長林擊敗正面的隋軍,再回援江陵,一切問題都將解決。
最後二人誰也說服不了誰,還是李道宗強自決定。雖然唐儉是總負責,甚至很多時候是下決心的那個人,但李道宗畢竟是實際上的主將,軍隊歸他管。
為了守城,李道宗只集中了一千五百精銳。到了夜間,便開啟東門,直奔隋軍的東線大營而去。
之所以選擇東門,也是李道宗考慮良久之事。想打個勝仗,又兵力不足,也就只有捏軟柿子了。
也是隋軍多日連戰連勝,心中倦怠。或許也因為周紹則、雷長潁二部的戰鬥力不足,所以東線大營的隋軍防禦很是鬆散。
李道宗此番出擊,異常順利,其軍勢如破竹,連破三處隋軍營寨,燒燬了隋軍在東門外設定的柵欄,殲敵數千,然後從容返回城中。
等陳克敵率援軍趕到東面營寨,便只見到一片的狼藉與屍體。
整個東線大營被燒燬了一大半,哀鴻遍野,慘不忍睹,連周紹則都受了傷。
此番兵敗,著實不應該。不僅僅是三軍將士,就連陳克敵本人,亦被多日來的連戰連捷矇蔽了雙眼,失去了危機意識。
陳克敵後悔自己有些過於託大了,妄圖以一軍之力攻破江陵,現在看來,這完全不現實。
李道宗這一戰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告訴隋軍,城中的唐軍不是一群無處可逃的鵪鶉,而是一群有戰鬥力的精銳之師。
而唐軍亦如一群惡狼一般,隨時準備從隋軍的身上咬下一塊肉。
陳克敵猶豫一番,最終決定將周紹則、雷長潁二殘部調到西面防線,放棄東面大營。畢竟隋軍兵力本就不多, 再多處分兵,就更容易為唐軍所擊破了。
而且接下來隋軍的主要目標,得從破城變成防止唐軍突圍了。
陳克敵的指揮水平絕對是天賦級別的,這一點連黃明遠都讚不絕口。單論軍事能力和天賦,年青一代中,李世民、陳克敵、蘇烈三人是頂峰,光是現在都有95+的能力,缺少的只是經驗,這點黃維揚是遠不及的。
所以陳克敵放棄了攻城,而是以困為主。在兵力充足的情況下,立刻便打得得心應手起來。
不管唐軍想怎麼打,陳克敵就堅持一點,扼死江陵西側和長江。至於東面、北面,你唐軍就是全軍突圍他也不管,有本事你就走。
但江陵東面是大湖,北面有張儉的遊騎,陳克敵就是讓開兩側有什麼用。畢竟西面和長江才是江陵的生命線。
所以李道宗若想破圍,便不得不連續地攻擊隋軍西線陣地。
西線的隋軍以深溝高柵封鎖,又有弩機、長矛大陣。而且隋軍的船隻在長江上不斷逡巡,上面的投石器、床弩更是隨時對準了江陵城。
在前有強阻,外有遠端打擊的情況下,李道宗根本無法摧毀隋軍的西線封鎖,還損失慘重。
可不攻還不行。
放任隋軍封鎖江陵,那江陵便一座死城。而且江陵北連長林,西接夷陵,是作為中心城市支援周邊的,尤其是李世民的主力。一旦江陵城四面聯絡皆被斷絕,然後被隋軍一一攻下,那一個孤零零的江陵城守得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