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唐儉這封信,是用成都黃白麻紙寫的。
在李道宗看來,唐敏一個河東人,從未到過川中,手中怎麼會有成都黃白麻紙,除非這封信是個來自成都的人寫的。
這麼想來,有些事便一目瞭然了。
李道宗不懷疑唐儉之前的忠誠,也不會完全相信唐儉現在的忠誠。
李道宗幾乎是當年那場長安之變的見證者,連李幼良這種李家嫡系子孫都會投降隋軍,又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而就在這時,城中又發生了一件事。
唐儉的親信李士衡秘密派人出城聯絡隋軍被抓。李士衡原是李唐的通事舍人,唐儉的部下,跟著李世民東征。江陵之變,身為唐儉心腹李士衡被唐儉推薦為江陵令。
李士衡這江陵令不過是積攢資歷的,回去便能做一州刺史,或者是一司郎中。唐儉兼任荊州刺史,舉薦李士衡為江陵令也是更好的把持荊州。
這李士衡秘密聯絡隋軍,或許是想求一條生路,可惜手腳不縝密,最後被抓。
本來這是李士衡的事情,可是李士衡或許是為了活命,面對審訊,便將責任推給了唐儉,言一切都是唐儉指使他這麼幹的。
一個下級指控上級, 沒憑沒據的,大多數人都會不以為然。
但偏偏李道宗早就懷疑唐儉,這時再看到李士衡的指控,心中對唐儉的懷疑便更深了。
很多時候,當你對某一個人產生了偏見或者懷疑之後,那麼再看這個人,他做什麼事都是錯的,他做什麼事,都像是在往你對其認知上靠攏。
李道宗已經不抱突圍的期望,他準備像蕭鏐那樣,為了李家,與江陵城共存亡。
所以李道宗絕不會容忍江陵城的任何人背叛李家。
李道宗立刻便控制了唐儉,然後派人去清洗唐儉在城中的親信。之所以不殺唐儉,也是怕引起更大的混亂。
唐儉被抓之後是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李道宗要做什麼,他還以為李道宗要投降呢。
當李道宗將唐儉謀反的證據甩到他面前時,他還是發懵的。之後唐儉便連連喊冤,但李道宗早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李道宗之後又處置了不少人,全是有投降傾向或者已經投靠隋軍的人。只是李道宗沒想到的是,雖然他的狠辣手段震懾到一批人,但帶給江陵內城更多的是人心的浮動。
當你周邊的袍澤盡是背叛者之時,你又如何安心去繼續戰鬥。
李道宗有手段,有能力,有心機,但他控制不了人心,也無法挽救自己要走向毀滅的心思。
三日之後,隋軍用黑火藥炸開了江陵內城的南門。
隨著一聲巨響,唐軍在江陵城的統治,徹底落下了帷幕。此役大部唐軍投降,唐軍主帥李道宗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