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彥派人攻擊長沙,而主力則放在了南面。
湘水算是整個荊南的母親河,發源於五嶺之中,自南向北,匯入洞庭湖。而在潭州境內,後世湘潭和株洲之間,湘水轉了兩個彎,先向西再向北,使得此地有一段湘水是東西流向的。
歐彥的目光就在這裡。
一條湘水將這片區域圍了一個三角形兩條邊,而剩下那條邊又是一道山嶺,雙方正好可以圍成一個天然的密閉區域。
很快,李琛接到賀若懷廣的求援訊息之後,便率領八千唐軍急匆匆地從衡州趕來。
此次李琛南下,帶了三千老兵,五千降兵。八千人馬,在人口稀少的荊南,完全可以橫掃各州。
李琛想過隋軍會來,但沒想過會這麼快。
而且李琛並不太瞭解荊南的地形,在他看來,荊南和豫章諸郡有大山相隔,那豫章的北隋軍隊難道是飛過來的不成。
不過他再是狐疑,也不得不全力北上。他很清楚光憑賀若懷廣手中那兩千老兵,無論如何是守不住長沙城的,而長沙城一丟,則意味著半個荊南便丟了。
不得不說,李琛和賀若懷廣一個樣,都沒把那上萬梁軍降兵當作正經軍隊,計算戰力的時候都不帶上人家。
李琛率部一路疾馳,很快到達歐彥預設的戰場。
按道理來說,一般大河之上,只要不是長江,都能搭建橋樑,最差也是臨時浮橋。只是現在的荊南太荒僻,哪有人有工夫、有錢給荊南修橋。
於是李琛所部,只得徵集附近的渡船過河。
因為船少,這河過得也比較緩慢,所以李琛便下令三軍臨時在河北岸駐紮,等全部渡過之後,再一同前進。
此時隋軍離著李琛部沒多遠,而歐彥更親自帶著十多人前來觀察。
眼看河面上來來往往的船隻不絕,而整個唐軍亦毫無防備。身為中郎將的朱琿便建議歐彥立刻發起攻擊,來一個半渡而擊。
歐彥卻是拒絕了。
歐彥心中早有打算,若半渡而擊,的確能大敗唐軍,但並不能全殲,河對岸的唐軍就要逃了。
過了大半日,眼看到了傍晚,唐軍已經完全渡過湘水。
眼看天就要黑了,李琛雖然憂心忡忡,但還是下令原地紮營,等到明日再北上。
這時一直潛伏在東北面山嶺之中的隋軍開始動了。這道轉彎的湘水就是因為這一片山嶺才不得不變道的。而這片山嶺完美了堵住了凸出去的這塊缺口。
很快,隋軍對唐軍大營發起了猛攻。隋軍這一路有右領衛直屬部隊、六十一軍和江州郡兵組成,約一萬三千餘人,幾乎是唐軍的兩倍。
在隋軍騎兵和步兵的猛烈攻擊下,唐軍不敵,立刻便潰散開來,各部唐軍四面逃散,很多人直接翻身跑向身後的湘水。
一條湘水阻攔,不知道讓多少人因此而溺水斃命。
歐彥控制著對唐軍的節奏,不斷地猛攻,但又不一擊斃命。
李琛猝然遇襲,剛開始手忙腳亂。但隨著戰鬥的繼續,他也逐漸安定下來。李琛很清楚,他這點兵力,若是突圍,很難成功,但不如背水一戰,堅守營寨,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