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搶先發難不是搶先對兩國發起攻擊,那也不現實。之前聯合真臘擊敗扶南是因為有真臘這個對扶南國知根知底的人在,又利用了對方的輕視,但現在以一敵二,就困難了許多。
所以還是得搞分化。
黃明聰先是派人前往扶南,以真臘不遵王化,意圖挑起戰爭為由,邀請扶南國一同攻打真臘,並支援扶南國收回被真臘佔領的蒙多基裡、柏威夏以及上丁以北的地區。
扶南國大喜,能收回被真臘佔領的北方土地,誰還管大隋的事啊。
而且之前扶南國在隋軍那裡敗的有些慘,扶南國上下對此仍記憶猶新。對於扶南國來說,大隋乃是龐然大物,像黃明聰這種一個地方官他們就比不得,雖然現在傳言大隋已經大亂,可真真假假誰也不知道,扶南國也不想在對大隋內情完全不瞭解的情況下跟隋軍翻臉。
萬一這些流言都是假的呢。
雖然大隋之前割佔了扶南國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但相較於廣袤的中南半島便太狹小了。
扶南國自之前跟隋軍、真臘一戰,連戰連敗,丟失了大片土地,早就失去了中南第一國的實力,之前依附於扶南國的小國也紛紛獨立,不再向扶南國進攻。而想挽回這一切,要麼擊敗大隋,要麼擊敗真臘。
相較於大隋,他們更仇視真臘。
扶南國內部被黃明聰滲透的比較嚴重,對於大隋的觀感也遠好過真臘,畢竟大隋的意圖是糧食而非土地,從這一點上看,他們和扶南就沒有存在不可調和點。
大業十二年正月,大隋和扶南國以真臘國擅自侵擾鄰邦,不服王化,斷絕朝貢為由,從五個方向突然向真臘國發起攻擊。
真臘作為中南強國,單論軍事實力,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扶南,但底蘊尚不如對方,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不如對方。
而且這一次是扶南和大隋同時針對真臘發起的戰爭,周邊小國自是紛紛倒向大隋一方。因此大隋、扶南聯軍先後糾合了十三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真臘。
真臘消化了上一次戰爭的戰果,實力大漲,光是軍隊就能拉出五萬人,還有五千頭大象,令人咋舌。
因此面對大隋和扶南的聯合進軍,雖然前期連連戰敗,但真臘人的心態卻很自信。
真臘王更是認為自己可以一敵二,多次拒絕了大隋的勸降。
大業十二年三月,大隋和扶南國聯軍在蒙河岸邊的烏汶和真臘軍相遇。此戰一開始,扶南軍便利用象兵和真臘軍進行正面相持,而隋軍利用騎兵優勢,從兩翼包抄真臘軍,並直襲真臘軍的身後。
雙方激戰了整整三日,真臘軍大敗,主帥陣亡,五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遭此大敗的真臘元氣大傷,再也不敢與聯軍再戰。真臘王嚇個半死,忙派人向大隋求饒,割地求和,稱臣納貢。
黃明聰當然不會讓扶南國一家獨大,於是保留了真臘國的社稷,得勝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