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能攻善守的隋軍,嶺南諸酋的攻城能力弱了不是一星半點。
嶺南的俚僚人善鬥,並不是因為他們長於打仗,而只是街頭鬥毆。真正對上精銳士卒,完全是不堪一擊。
之所以中原王朝無法徹底安定嶺南。乃是地形、氣候、補給、交通的多重原因,反而跟戰鬥的原因沒多大關係。
此戰冼氏領頭,主戰的自然是冼氏為主。
各大族畢竟多是中原遷來的,且嶺南又出了個皇帝陳霸先(陳霸先以廣州刺史蕭暎的直兵參軍入仕,以西江督護、高要郡守的職務在交趾平叛起家)。所以戰鬥力提升不少,基本的攻城器械都能打造,攻城戰術也都瞭解。
不過等眾人看到隋軍的防禦,只剩下瞠目結舌了。
隋軍在城外多布壕溝,用了不到半月的時間,挖了五道壕溝,壕溝長兩丈,深丈餘,內引江水入內,又置尖竹於其中。每道壕溝之後,壘一道四尺高,兩尺寬的土牆,土牆盡用曬乾的夯土塊壘制。土牆之後又設一道丈高的木質柵欄,柵欄上綁著斜向上的尖竹。為了防止柵欄被燒燬,隋軍用大量的稀泥塗抹於柵欄之上,形成了一道泥柵欄。
五道壕溝,五道土牆,五道柵欄,構成了五道防禦體系。
陳稜將隋軍所有的弩手營集中指揮,依託防禦體系,有節次的防禦。每失守一道防線,便退往下一道。
一道一道,如磨盤一般,將聯軍的骨肉和精神,磨得粉碎。
五道防線往裡,是個二十步寬的空地。
但這空地可不是隨意留的,而是經過了提前的校正,隋軍城內的投石器正好可砸到這片空地中。
等聯軍經過千辛萬苦來到這裡,以為可以攻城時,忽然天降石雨,那場面絕對非常美妙。
而過了空地,才是護城河。
因為南海城瀕海和鬱水,護城河是引活水而入,因此護城河寬達四丈,深兩丈,天下少有。當然這跟歷史第一的襄陽護城河的均寬一百八十米沒法比。跟聊城、商丘、淮陽這種堪稱喪心病狂的護城湖更沒法比。
不過這個時代四丈的護城河在俚僚眼中,也算天塹了。
而出護城河往內,才是城牆。
至城牆之上,滾木礌石,熱湯金汁,不知道準備了多少。
陳稜當初在淮南時,便以善於守禦聞名,屬於“結硬寨,打呆仗”的宗師級人物。到了嶺南,面對這群嶺南豪酋,完全屬於碾壓性質的能力。
南海城的佈防,連鄧暠這個自己人看得都瞠目,他覺得自己有些落伍了,這才多少年,城池防禦就成了十八層地獄。他甚至是一個勁地擔心,如此恐怖的防禦,就不怕將嶺南聯軍給嚇走了。
果然聯軍看著一道道的壕溝、土牆、柵欄,也是心底直打顫。
冼寶徹、馮盎等人都是到過南海城的人,可他們直懷疑,現在這個樣子的這座城池,真的是南海城?
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來,這一仗,不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