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者,天下之中州也,天然的國都之選。而且洛陽位於河北、河東、河南、關中交匯處,也是各家實力的一個平衡點。
王世充在洛陽一年多,把洛陽城內和周邊百姓遷的七七八八,差不多幹淨了。一座空城,就等著黃明遠進入。
於是遂定洛陽為都。
自隋之前,基本上為兩都制,長安和洛陽,一為首都,一為陪都。既定洛陽為都,那長安便是陪都了。
這時黃明襄站出來說道:“我大明疆域,北道北海,南達天南,東抵東洋,西至蔥嶺,其地廣萬里,自古未有如此廣闊之疆域。譬如從洛陽經胡逗洲至南涯郡,萬里亦不能至也。邊地遙遠,資訊不暢,一旦出事,等朝廷的諭令到達,怕是萬事皆休,所以區區兩都,已不足為我大明疆域管理。昔漢設五都,而魏亦襲之。之後諸國,皆因疆域太小,才不延此策。而我大明,當延五都舊制,另設三都,以便管理。”
其餘諸人,也贊同此策,蓋因多設陪都,便能增加官職,同時提升城市地位。
最終丹陽郡升格為江寧府,為東京;南海郡升格為南海府,為南京;而涿郡升格為順天府,為北京。
京者,為某一個城市中“最高”或“頂尖”的意思;都者,為國家“社稷”所在的地方。
正所謂“絕高為之京”!“天子所宮曰都”!
雖然長安、洛陽不同時間在“京”和“都”上來回搖擺,至少在隋朝開始,楊廣將洛陽定為東都,長安為西京,都就壓過了京。
所以為區別於新設的三京,定洛陽為首都,長安為陪都。
很多細心之人立刻發現,還缺一個西京,只是不知道黃明遠到底要定那裡。
黃明遠其實也不知道最後定那裡,中華往西,實在是太遙遠了。
丹陽、南海、涿郡三地,之所以成為三京,不是他們城市多大,人口多豐,只是因為他們在邊邊角角,便於管理地方。
但此三地設京, 不服者就太多了。
尤其是南海郡,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到過,唯一的印象就是往南再往南,這樣的地方,憑什麼為京。
為此眾人都快吵翻了。比如太原爭北京,魯郡、江都爭東京,南郡爭南京,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為了平息爭端,黃明遠便將信都郡升格為信都府,太原郡升格為太原府,陳留郡升格為開封府,江都郡升格為江都府,南郡升格為江陵府,魯郡升格為承天府。
算是把有資格設京的城市都提了個遍。
郡者,相當於地級市;府者,就是副省級城市;京和都就算是直轄市了。
眾人眼看黃明遠一口氣設了十一個府,也算是雨露均霑,因此也沒有旁的意見。
於是眾人接下來又定新朝的官職、爵位、禮制、司法等制度,不過黃明遠在之前已經將這些制度按照自己的想法改了七七八八,所以新朝基本上算是蕭規曹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