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聰的實力每擴大一分,就像是在各家腹心不斷割肉一般,嶺南西部諸酋非得除之而後快。
雖然寧氏和李氏有舊怨,但現在大家有共同的敵人。而且寧長真死後,寧氏也缺少領頭羊,只得推舉李光度。
另一個人選便是發起號召的冼寶徹,主張打南海,馮氏、楊世略、鄧文進、高法澄都支援他。
黃明聰在嶺南西部腹心位置,而南海就在嶺南東部的腹心,也非得除之不可。
兩方對盟主的人選爭得不宜開交,畢竟誰當上了盟主,便意味著此次聽從誰的主導。
李氏和寧氏,馮氏和冼氏,本就是勢均力敵。即使李氏、寧氏實力大減,仍不落於下風。
主要是這個時代的廣西人口遠多於廣東。嶺南三十萬戶人口,始安、永平、鬱林、合浦四郡加起來接近十八萬戶,佔了整個嶺南人口的六成。
人口基數在那裡,兩家再損失底子也在那裡。
而與之相比,馮氏和冼氏的老巢高涼郡和信安郡加起來不過兩萬多戶。
實際上兩家為什麼不懼馮氏和冼氏的結盟,就是因為兩家單獨拉出來並不弱於馮氏和冼氏。
兩方爭執不下,皆不願意放棄此次會盟的主導權。
這個時候,就體現出第三方力量的重要性了。
一直在嶺南勢力中不顯山不漏水的陳氏和談殿,在會盟中,倒向了冼寶徹。
陳龍樹在父親被殺後,逃奔合浦,被寧長真的父親寧勐力收留。不過寧勐力並不是發善心,而是將其視為奇貨可居。
幸好陳龍樹和寧長真關係莫逆,在寧長真成為甯越郡太守後,終於有了一塊容身之地。
不管怎麼說,寧氏對陳氏恩深似海,於情於理,陳龍樹也當支援李光度。
可陳龍樹也有打算。
陳氏雖和馮氏、寧氏併為嶺南三大家族(外來),但隨著陳氏在開皇十年的嶺南大亂中元氣大傷,早就不復昔日之盛。陳氏之於寧氏,更像是一個附庸一般。
而陳氏想獨立,非得過寧氏那一關,而現在便是最好的機會。
馮盎答應陳龍樹,只要陳龍樹支援冼寶徹,他就承認陳龍樹的瀧州總管,並同意陳龍樹在永熙郡的擴張。
馮盎的條件,陳龍樹真心拒絕不了。
陳氏沒落二十多年,最想拿回的就是瀧州老巢。而想做到這一點,沒有與之相鄰的馮氏、冼氏的點頭,陳氏是做不到的。
於是陳氏面對這番巨大誘惑,果斷倒戈。而也因為陳氏和談殿勢力的支援,勝利的天平偏向到冼寶徹這一邊。
再爭鬥下去,聯盟就要直接分裂。
於是在獲得馮氏、陳氏保證南海之役後,各家立刻調頭轉向桂平的承諾後,寧氏、李氏,也只得捏著鼻子同意冼寶徹為盟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