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紹接了李建成的任命,名義上就得受李神通的指揮。
而且無論是鳳州、興州,都是山地,其糧食都要由利州供應,因此柴紹還真不敢跟李神通翻臉。
眼看柴紹不願意南下,李神通馬上回信一封,駁斥了柴紹的建議。在信上李神通告訴柴紹,若陽安關不保,在利州必不保。若利州不保,則巴蜀不保,這個責任他柴紹負擔的起嗎?並再次嚴令柴紹,必須無條件地退守陽安關。
再次接到李神通的命令,柴紹有些為難了。
陽安關實在不好守,唐軍沒必要在此浪費兵力。甚至利州不守,也是可以的。入川地形複雜,一直到劍閣,都可以是戰場。
於是柴紹再次去信李神通,建議對方,若是不守陽安關,利州全軍也可退守劍閣。劍閣天險,扼守金牛道,為天下雄關,兵家必爭之地。
扼住這裡,將會拉長明軍的糧道,然後柴紹從略陽攻其後方,襲擊明軍糧道,必可將明軍困殺於金牛道中。
柴紹的信很快送到李神通這裡,看著柴紹的信,李神通怒了。
李神通重重地將信排在桌子上,不住地冷笑。
好你個柴紹,跟我來這一手,真不把自己放在眼中啊。劍門關在哪?陽安關是利州的北大門,劍門關是利州的南大門,柴紹讓他退守劍門關,便意味著要放棄整個利州。
他一個利州總管, 放棄利州,怎麼跟成都朝廷交代。
李神通不覺得柴紹給他出了一個好計策,卻認為柴紹想故意坑他一把。利州一丟,責任就在李神通身上,利州以北的地方再丟,也無法怪罪旁人了。
李神通恨不得立刻免了柴紹,可惜他沒那個權力。
於是李神通再次寫信一封,令人送給柴紹。
這一次李神通沒給柴紹客氣,直接指責柴紹擁兵自重,不聽命令,讓他立刻前往陽安關佈防,否則絕不輕饒。
拿著李神通的信,柴紹覺得有萬鈞之重。
“恃功寖驕,心輕朝堂,遂擁強兵,驕亢自恣,養寇以貽憂。這淮安王,直把我說成了第二個爾朱榮、高歡啊。”
柴紹的心腹將領馬三寶也勸柴紹,淮安王畢竟為宗室之長,今唐王薨逝世,世子李建成還要藉助淮安王的威望,安撫朝堂,萬不可與其發生矛盾,朝堂絕不會站到柴紹這一邊。
聽到馬三寶的勸解,柴紹更不高興了。
“若今日登基的是秦國公,必不會有如此安排!”
馬三寶聽了,也是嘆息。有李世民在,絕不會下這樣的錯誤命令。可惜李世民遠在巴東,遠水解不了近渴。現在的局勢,柴紹要麼投降明軍,要麼跟李神通翻臉,孤軍奮戰,要麼就只得聽從李神通的命令了。
可是跟李神通翻臉,孤軍奮戰,也只能想想,根本行不通。在李淵身死,李唐內亂的節骨眼上,這個做法,幾乎相當於造反。
柴紹不想反,而李唐也經不起這般波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