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聚作為主將,帶頭衝鋒,很快和唐軍的步兵攪在一起。
這兩年,唐軍苟延殘喘於巴蜀,其騎兵部隊也是越打越少,已經很難拿的出一支能野戰的騎兵部隊了。
明軍的高頭大馬,很快踏破唐軍步兵的阻擋,身著鐵甲的騎兵,將一個個步兵陣線碾地粉碎。
唐軍根本不能敵。
以步克敵,是用重步兵剋制胡人的輕騎兵,憑藉技術彌補戰鬥力的缺陷,可若是中原王朝有一支能打的騎兵,這仗就讓旁人沒法玩了。
盧士良所部將士雖然打得很英勇,他本人亦很拼命,可就是不敵明軍。
眼看所部已經被明軍半包圍,再打下去,其部有覆亡的危險。盧士良急忙下令,全軍往雞冠山上撤退,利用地形,阻擋明軍。
擂鼓臺本就背靠雞冠山,唐軍往山上退,明軍騎兵是沒法跟著追上去的,於是唐軍大部得以突圍,上了雞冠山。
而雞冠山和陽安關中間的擂鼓臺要地,就這麼為明軍佔領。
擂鼓臺失守,便切斷了雞冠山和陽安關的直接聯絡。雖然按照柴紹的計劃,擂鼓臺本來就是要放棄的,但那建立在給明軍大量殺傷的基礎上。
可是這一仗雖然唐軍拼命了,卻並未使得明軍有多大的傷亡,柴紹的計劃從一開始就落空了。
這或許也意味著唐軍的結局。
盧士良退到雞冠山上之後,並不守山,而是往雞冠隘方向趕,企圖與馬三寶軍會和。
馬三寶的兵力不足,只有兩軍合二為一才有可能擊敗明軍。
盧士良出身范陽盧氏,跟盧慎的血脈關係亦不遠,可以說跟黃明遠有血海深仇,所以這一仗他打的比誰都拼。
在擂鼓臺戰場的戰鬥打響時,雞冠隘的戰鬥也打響了。
而與擂鼓臺的戰鬥相比,雞冠隘的戰鬥更加的巨大和慘烈。
馬三寶是個勇將,他出身卑賤,沒系統地學過什麼戰略戰術,打仗更多的靠著一身勇勐和悍不畏死。
於是馬三寶將少部軍隊佈置於隘中,而主力則在靠近雞冠山的一側,等到明軍攻擊礙口,馬三寶直接率領精銳部隊從山上殺出,直衝對面的明軍軍陣。
唐軍居高臨下,馬三寶本人又悍勇無雙,上千精銳,如勐虎下山一般,攪得明軍前軍天翻地覆。
明軍這次打前陣的是梁周,他帶領三千軍隊冒著唐軍的箭雨叩關,注意力都在正面,所以對側面的防禦要差上一些。
猝不及防之下,明軍被打的連連後退。
這個時候就看出將領的作用來。梁周未必是個名將,卻也是個勇將。眼看唐軍兩面夾擊,梁周也發了狠。
“兒郎們,破賊之日,就在今朝,魏王在我軍身後看著我軍,難道我軍要被賊人打退回去不可。”
徵蜀第一戰,大家都想獲勝,取個好兆頭,因此別提有多剽悍爭先。
有梁周帶頭,明軍戰意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