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唐軍運氣並不好。
因為下雨了。
十月中旬已經是秋天了,按理說雨季已過,可不知為什麼,這十日開始,這天彷佛漏了一般,降下了瓢潑大雨,簡直要將小小的陽安關給淹沒。
本來下雨天其實不利攻擊的一方,尤其是明軍騎兵眾多,又擅弓弩,更是不利。可唐軍有一個致命點,成了左右這場戰爭的關鍵點。
一個合格計程車兵,除了要有過人的勇武,還不能缺少一身好裝備。所以《木蘭辭》裡,專門寫了花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而除了戰馬,包括弓弩、長兵器、短兵器、盔甲等,對於一個士兵都極其重要。
尤其是盔甲。戰場之上,刀箭無眼,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不受傷,所以一副好的甲胃,絕對能極大地提高一個人的生存能力。
唐軍剛開始是使用鐵甲和皮甲混用,但是入川之後發現,巴蜀之地,山川眾多,行進不便,若是穿著傳統鐵甲,光是翻山越嶺也累死人。而且巴蜀鐵少,唐軍屢次戰敗,鐵甲根本得不到補充。
至於皮甲,雖然能解決重量問題,但巴蜀牛馬較少,唐軍根本沒有那麼多材料可以使用。
後來李世民便建議,可用綿裘甲代替鐵甲。
蜀中紡織業發達,多產綿裘,李世民便建議在綿裘之中放一層甲片,製作綿裘甲。絲綢之物本身有遲滯弓箭速度,防護身體的效果, 而且還保暖,穿在身上輕便、安全,乃是鐵甲的完美替代品。
可是綿裘有一極大地缺點,那就是遇水發脹。被水泡之後,將會變得極其沉重,就是輕飄飄地棉花被水打溼了一般。
本來唐軍多避免雨天行動,可是現在戰事激烈,為了儘快支援雞冠山戰場,誰還顧得上下雨不下雨,於是唐軍部隊,只得冒著大雨往雞冠山方向趕。
雨越下雨大,幾乎遮蔽了前面的道路。
唐軍被雨淋地幾乎睜不開眼。
柴紹看著這大雨,憂心忡忡,可實在是沒有什麼好辦法。
柴紹帶著部下很快趕到了陽安關。這場大雨大大影響了唐軍的進擊,柴紹不得不下令退入陽安關進行修整再戰。
大雨瓢潑,雞冠山的烽火早就看不到了,可這漫天的大雨之中,仍能傳來遠處“錚錚”的兵器聲,可知戰況之激烈。
柴紹知道馬三寶他們撐不起多久了,於是便準備出擊。
這時眾將都為大雨所擾,因此紛紛請求暫緩出擊。
柴紹有些猶豫。他很清楚支援雞冠山的緊迫性,但是強逼著三軍冒雨出擊,也不現實,畢竟光是這一番趕路,已經讓士兵怨聲載道了。
最終柴紹下令,從軍中募集五百敢死隊,由驃騎將軍杜士遠率領,襲擊明軍的側後方,配合馬三寶合擊明軍。
而柴紹則在陽安關頭觀察,全軍待命,隨時準備接應。
很快,杜士遠率領敢死隊精兵冒雨渡過了嘉陵江,出現了正在攻擊雞冠山的明軍的側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