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側,明軍第四十八軍,也和偷襲的杜士遠部交起手來。
不得不說,杜士遠部敢死隊的突襲很犀利,一開始也給明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和心理壓力。但不得不承認,五百死士,數量實在太少,當作奇兵可以,但若想只憑借這五百人就取勝,必須建立在對面主將能力一般,其部在遇襲之後,發生潰亂的前提下。
但很顯然,右靖衛不是這種部隊,他們經受住了考驗。
右靖衛很快穩住了陣腳,甚至還開始進行反擊。
於是面對數量遠多於他們的明軍,杜士遠部很快不低。雖然這些人都是死士,在面對明軍之時,悍不畏死,勇往直前,但這並不足以抵消數量的劣勢。
差不多打了兩刻鐘,其部便傷亡慘重。
杜士遠一直帶頭衝鋒,鼓舞士氣,但這也無法改變其部兵敗的結局。
而此時柴紹一直在子龍山上觀察戰場的形勢。眼看杜士遠部不低明軍,苦苦捱著,立刻又下令軍中八百騎兵,立刻投入戰場。
這是柴紹部所有的騎兵,也是柴紹最後的底牌。
自關中敗後,唐軍就喪失了穩定的戰馬來源,明軍在河湟、隴右之地,嚴格限制馬匹流入巴蜀。雖然西面諸羌可交易,巴蜀本地也產馬,但巴蜀的馬匹適合負重不適合打仗,而與西羌的交易也是杯水車薪,所以整個李唐內部,騎兵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
直到現在,整個李唐內部,幾乎沒有幾支成建制的騎兵了。
柴紹兩萬人馬可以出八百騎兵,也是因為這是一支老兵居多的部隊。
指揮騎兵的是勐將龐相壽,也是從河東便跟著李世民的一員老將了。
龐相壽奉命出陽安關之後,全軍沿著杜士遠剛才的路徑,直奔明軍而去。
若是平常時候,八百騎兵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甚至八百破十萬也不是不可能,但絕對不是在這種鬼天氣下。
此時偌大的風雨使得金牛道上一片泥濘,本就不是什麼好路的金牛道更是難以通行。
這候1*章汜。人馬行走在這種路上,根本衝鋒不起來。而沒了速度優勢,騎兵還不如步兵。
當龐相壽部趕到戰場之上,麾下馬匹已經疲憊不堪。人能靠著自身的毅力忍受這風雨和泥濘,可馬沒這種毅力啊。
於是八百突襲而來的騎兵加入戰場之後,只是和明軍陷入混戰之中,根本沒有發揮出突襲的作業。
至於混戰,一個四十八軍近七千人,是唐軍的數倍之多,雖然明軍受限於地形,無法完全展開,可戰力仍不是唐軍可比的。
面對唐軍騎兵,黃明溥沒有急著拉出騎兵與之互攻,而是命令長矛隊前出,一步步向唐軍逼近。
這長矛隊不是普通的長矛,俱是長三丈多的長矛,差不多有六米,專門為剋制騎兵而製造的。前盾後矛,幾乎是一個可移動的坦克。
唐軍騎兵本就衝鋒不快,撞上這六米多的長矛,還沒殺到明軍跟前,反而被一一戳下馬了。
制大制梟。而騎兵打不開局面,敢死隊也越打越少,唐軍的情況,越發危險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