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紛亂,宮外也不安靜。但即使如此,卻出現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王世充兵變的時候,竟然沒有一支軍隊進入皇城之中平亂,甚至連靠近也沒有。
王世充的身後是誰,大家都狠清楚, 不管這件事跟衛公有沒有關係,只要一出手,便相當於站隊,後果很嚴重。
所以聽聞變起,大家都窩著不出聲。
甚至還有人就等著王世充擊敗元文都,大家一起投衛公呢。
整個洛陽小朝廷的心其實早就亂了, 也就是元文都、郭文懿幾個人不自知, 仍以為自己能夠挾洛陽城而自重呢。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願意支援元文都,楊安算是一個。
或者是楊安支援的不是元文都,而是大隋。
於是楊安在聽到亂起之後,立刻決定趕往皇城救駕。不管越王的選擇如何,他身為楊氏家臣,自是要為楊氏盡忠。
楊安的部隊屯駐在東市。
雖然當初楊安在裴仁基、孟讓偷襲洛陽一役中拼死力戰,力挽狂瀾。但他的身份使得元文都、郭文懿等人對其很是忌憚。一方面他跟張方翼交好,同時跟黃明遠關係也很好;另一方面他是唯一不買各留守帳的人,所以在眾人看來,提拔楊安,弊大於利。
於是儘管楊安功勳卓著,洛陽小朝廷也只是給了楊安一個右翊衛將軍的職位,並沒多給一分實權。
而且郭文懿認為楊安屯駐於含嘉倉城,就在皇城一側,隨時可以控制越王。這讓他覺都沒法睡著,所以請求越王將楊安調防在東市。
後來王世充兵敗才接手的含嘉倉城。
楊侗不是沒有奮起的機會,他身邊也不是沒有忠臣,只是這些他都沒有把持住。
將一個忠臣貶斥, 然後又將權利交給一個奸猾之人,洛陽小朝廷若是不敗, 就沒有天理了。
楊安手中兵力不過兩千餘人,平日裡也沒什麼事情。而且楊安知道眾人對他的忌憚,因此一直待在東市軍營之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而這種情況一直到今日。
對於調集兵馬,趕往皇城,其實楊安的部下是不贊成的。楊安部下也有聰明人,知道楊安這麼做的結果,於是勸阻於他,希望他不要趟這灘子渾水。
楊安卻是義無反顧道:“赫受國恩,今主君蒙難,唯有以死,報答君恩。”
兩千多人,直逼皇城。
可沒走多遠,便遇到攔路之兵,正是段達所部。
此戰之前,皇甫惟和吳增就考慮過眾人的選擇。
段達算是投了他們。劉長恭、劉長林兄弟,本事一般,卻奸猾的很。更兼劉長恭昔日跟衛公關係很好,必不會出兵。
高毗跟段達關係很好, 由段達居中聯絡, 他的選擇也差不多。
其餘諸將,王隆屯兵伊闕;韋霽背地裡已經投向衛公;獨孤武都屯兵新安;柳續屯兵緱氏;龐玉、霍舉、楊威、費青奴等人,也是心思曖昧,恐不會急於做出選擇。
那唯一一個可能出問題的就只剩下楊安了。
不得不說,一年多的洛陽之戰,大隋的忠臣都死光了。僅剩下的一些人,信心也都消磨乾淨,大家真的太需要一個主心骨了。
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的王世充這麼容易便收服了洛陽數萬軍隊。是因為洛陽小朝廷的無能,已經無法再滿足眾人的需求,所以才會被他們棄如敝履。
所以一開始,吳增就要求段達集中兵力,監視楊安。
果然,楊安選擇了救援皇城,而他也被提前便做好防範的段達堵在了道上。
段達或許不是一個名將,但絕對算得上一個久經沙場之人,七十分以上的指揮能力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