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粲不願意投降,但最後還是妥協了,因為他沒有抵抗的資本。歷史上他可以在唐朝和王世充之間來回橫跳,那是因為兩方交戰,都顧不上他。但現在隋軍兵臨城下,刀懸頸上,他可沒有和隋軍談判的資本。
於是朱粲派遣張德祿前往隋軍之中, 向嚴孝武投降,同時把自己賣個好條件。
對於朱粲這個人,嚴孝武也有些瞭解。
一句話: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嚴孝武以為,安定南陽諸郡, 收取人心,非得朱粲的人頭不可, 而且活的朱粲比死的要值錢。
不過要生俘朱粲,並不容易,畢竟亂軍之中,生死難料,生俘之事,誰也不敢說一定。
然而這次是想什麼來什麼,這張德祿代表朱燮突然來降,令嚴孝武喜出望外。
於是嚴孝武擺出足夠高的禮儀接待了張德祿,好言撫慰,並再三向張德祿表示,他定然向衛公保奏朱粲的投降之功,到時候加官進爵,封妻廕子,必不會虧待了朱粲。
張德祿離開之後,徐世勣有些不解地詢問。
原來,黃明遠曾有信于軍中, 命令嚴孝武,無論如何,都要誅滅朱粲,絕不容情,也不能留後患。此時嚴孝武接受朱粲的投降,豈不是有違軍令?
嚴孝武倒是很淡定,告訴諸將,朱粲這種人,如火星一般,遇草就燃。雖然此時大軍殺來,擊破朱粲並不困難。但一旦讓朱粲逃脫,在各地為盜,必然是禍害一方,難以剿滅。
而且衛公的名號,雖然響亮,但也是多在河北、河東、江南等地,至於荊襄、巴蜀,則弱了許多。畢竟荊襄又不受胡虜侵害,如何理解衛公的曠世功勳。
所以要想徹底讓淮西、南陽各地的百姓信服隋軍,莫不如用朱粲的腦袋來做見面禮。
此時張德祿返回朱粲軍中,將自己在隋軍中的經歷詳細地告訴了朱粲。並言隋軍軍容嚴整, 不可敵也。
朱粲在帳中踱著步, 盤算著利弊, 最後決定向隋軍投降。
嚴孝武雖然沒有直接言明給的條件,但同意朱粲保留軍隊,協同作戰,還提供糧食、甲帳、武器等,已經算是很好的待遇了。
對於朱粲這種盜匪來說,這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比給個狗屁大王都管用。
唯一讓朱粲擔心的,就是隋軍到底有沒有誠意。
自造反以來,誆騙盜匪投降,然後突然翻臉,盡數誅殺的情況,朱粲他們也不是沒見過。官軍不信任他們,他們也不信任官軍。
但張德祿認為,衛公麾下的軍隊,素來以誠為名。而且衛公從來不屠戮義軍,聽說河北的竇建德還有瓦崗的徐世績等人都頗受重用。
多重原因之下,朱粲決定投降。
這時張德祿又勸道:“投降官軍,必然要受隋軍的約束,不比之前獨來獨往的痛快,所以大王以後,第一點要做的,便是不能再吃人了。”
朱粲聽得,有些皺眉。
“不能吃人,那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啊?”
張德祿也不說話,他知道朱粲雖然不願意,但一定能想通此事。
張德祿算是個窮書生,也是朱粲軍中少有的幾個不喜歡吃人肉的將領。只是他清楚朱粲的性格,平日裡根本不敢阻攔。
現在能擺脫吃人肉這個噩夢,他也是高興的。
朱粲這邊正不太高興,朱粲的一個妃子從後面急匆匆地跑了過來。
“大王,人家都等你好久了,你怎麼還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