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世勣看來,唐軍善於守城,但卻不善野戰。而我軍的優勢在於騎兵,而騎兵在攻城作戰中卻難以發揮作用。日夜攻城,舍騎兵而不用,乃是以短擊長。
於是徐世勣決定按兵不動,待唐軍士氣衰退再伺機出擊。
這一選擇,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果然沒過多久,李元吉得到了馬元規的求救信,便遣薛獻率領五千人馬從金州東進,支援馬元規。
對於李元吉來說,淅陽郡是他就任襄州道行臺尚書令之後唯一的一處收穫,乃是遮百醜的地方,是不能丟的。不過李元吉兵力不多,也只能騰出五千人。
薛獻東來之後,並沒有直接進入南鄉城,而是計劃率軍在丹水(今湖北省丹江)渡河,繞道至隋軍的身後,和城中的馬元規合圍隋軍。
在薛獻看來,隋軍勢大,只有乾淨利落地擊敗這支隋軍,才能有效地將其震懾,淅陽郡才會安穩。
不過此舉很快為隋軍的斥候發現。
有將領建議徐世勣分兵劫擊薛獻,將其留在丹水北岸。
但徐世勣卻言道:“我軍和唐軍僅一水之隔,唐軍繞道至我軍身後,我軍若是回身擊之,則馬元規必擊我軍身後。若是置之不理,則歸路斷絕,必敗無疑。所以我軍當退守新城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北), 引誘唐軍離開營壘,採用‘敵出我歸,敵歸我出’的戰術,再用輕騎搶掠唐軍的糧草軍需,逼迫其與我軍決戰,如此不出一個月,必能擊破梁軍。”
於是徐世勣便向後且戰撤退,往新城縣方向而去。
薛獻本做好了合圍隋軍的計劃,大幕拉開了,誰料隋軍逃了,戲沒法唱了,只得進入南鄉城中,和馬元規匯合。
而此時隋軍騎兵不斷地在南鄉城四面出擊,劫掠隋軍糧草,馬元規每每派兵出擊,皆沒能擊破隋軍這些遊擊。
雙方相持十幾日,整個南鄉城與外面四面完全斷絕。
馬元規沒有辦法,便決定和隋軍決戰。畢竟其部遠多於隋軍,倒不如將其擊破,反而是省了危機。
薛獻不同意,認為太過冒險,但扭不住馬元規。
於是唐軍近萬人馬一路追擊,在新城縣南面遇到了隋軍,便列陣以待決戰。
眼看唐軍追來,眾將大喜,準備決戰,徐世勣卻言道:“唐軍輕裝遠來決戰,即使攜帶乾糧,也難以在戰鬥中進食,不到傍晚便會人飢馬乏,士氣衰落。我們再趁勢攻擊,必獲全勝。”
隋軍遂按兵不動。兩軍對陣到傍晚時分,唐軍飢餓難耐,皆有退意。
徐世勣見時機已到,立即下令發起勐攻。各部也乘勢從東西兩面夾擊,疾聲呼應。唐軍驚擾,陣勢大亂,叄軍潰散。
隋軍奮力勐追,唐軍大敗,精銳全部被殲,馬元規被生俘,而薛獻等人率數十騎逃回金州。
隋軍乘勝向東,遂全取淅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