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府上,黃明遠便召集眾人,商議建官職,立朝廷的事情。
這讓眾人來了興趣,朝廷都建立了,衛公登基還會遠嗎?
隋朝的叄省六部算是一個開創性的設計,雖然其中還有不少問題,但黃明遠暫時不準備脫離這個根本,只是要細化其中的細節。
最重要的是相權的設計。
如之前想到一樣,文歸文,武歸武,各不想幹。
文官這邊,叄省六部,確切的說是兩省,因此尚書省其實沒必要存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到了唐朝中期,就是中書門下,決策,稽核,發六部執行,跳過了這一階段。
黃明遠也是準備如此,方便效率。
當然也不是完全省略,中書令只能算決策官,離著真正的宰相還遠著呢,只有加了尚書省的官職,才算真正的大權在握。
十二月二十日,黃明遠下令:設政事堂,總攬朝政,分設叄省兩院九部五署一寺二監。
叄省分別為尚書省,中書省(原內史省),門下省。
以中書令(原內史令)領尚書左僕射為右相(首相,掌決策),侍中(原納言)領尚書右僕射為左相(次相,掌稽核),中書令,侍中,叄司使(計相,掌計部、商部、稅務總署),同尚書僕射(二人)七職入政事堂參政。
一院九部五署一寺分別為理藩院、翰林院、吏部、計部、禮部、民部、文部、刑部、工部、商部、路部、馬政總署、防疫總署、驛傳總署、稅務總署、將作總署、大理寺、少府監、國子監。 基本上做到了平衡和全面。
又設督察院、審計院、通政司等監察、審計機構,獨立於政事堂。
十二月二十二日,黃明遠又下令:
以李子孝為右相;
黃明襄為侍中,代掌門下省;
夏安恂為叄司使;
李景為同尚書僕射;
房玄齡為同尚書僕射,領理藩院尚書。
五人入政事堂議事,相當於宰相。
又以鄧議為吏部尚書,陳孝意為左都御史,二人權重,其職不亞於宰輔。
宰輔七人,空缺兩個。
其餘五人,李子孝是豐州老人,亦是寒門士子和黃學(鄒山學派)代表;夏安恂是黃明遠的家臣,代表著龐大而低調的家臣勢力;黃明襄是黃明遠的親弟弟,代表宗室,同時代表著江南勢力;李景是武將代表,同時代表著大隋舊臣;而房玄齡是黃明遠的表兄,代表外戚,同時代表著關東世家。
黃明遠還想從軍中和關隴各抽一人補齊相位,但鄭言慶等人在外征戰,關隴也沒有合適人選,只能空著。
最令大家吃驚的是裴矩、蘇威二人,裴矩授太傅,蘇威授太保,雖然地位尊崇,但並沒有獲得實權。
不過大家並不太關注這二人,因為所有人都明白,這兩條政令的宣佈,真正意味著新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