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一直在想,儒家說道窮兵黷武,到底是什麼意思!”
處理完軍政事物之後,蒙恬終於難得的休息,找來了樗裡尋閒聊。
“不知道,內史將軍有何獨到的見解?”樗裡尋笑著問道。
“蒙恬懷疑是儒門之亂的時候,那些儒家亂賊胡亂翻譯的!”蒙恬認真地說道。
仲尼離世之後, 儒家就陷入了內亂,弟子三千而七十二賢。
看似強盛無雙,實際上那是儒家在粉飾而已。
真實的結果就是儒家分裂,七十二賢弟子誰也不服誰,各解經義,因此又被百家成為儒門之亂, 直到孟軻出世,以義重新定義了儒家, 才結束了儒家的動盪。
因此, 樗裡尋更好奇蒙恬又是怎麼看待窮兵黷武這個詞,這是儒家用來抨擊兵家的根本。
“帝國如今之盛,亙古未有,但是,哪怕是帝國,也養不起如此多的大軍啊!”蒙恬苦澀的說著。
“所以,窮兵黷武,並不是竭盡所能,全民皆兵,而是真的窮啊。遠的不說,銳士營、驃騎營,哪一個不是吃糧大戶,吃得好且多就算了,帝國還是養的起的,關鍵是他們的俸祿和封地也很寬廣啊。”蒙恬焦慮地說著。
軍功爵奠定了秦國的強盛, 可是隨著戰事的結束,帝國也將面臨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些有功計程車卒的封地去哪裡要?
當兵打仗,軍功封爵,光耀門楣,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封爵並不難,最困難的是光耀門楣。
光耀門楣就意味著,卸甲歸田之後的這些軍功封爵計程車卒們會回到自己的家鄉。
可是,在他們的家鄉,帝國也拿不出那麼多的土地給他們作為封地啊。
理解帝國難處的還好,也都是帝國軍中的中層將校,封地也可以封到其他地方。
可是最大的基數卻是最底層計程車卒,他們大多不識字,也不懂什麼帝國難處,他們只知道,打仗勝了,回家有田耕有地種,有封賞。
若是帝國削減了封賞,甚至不賞,那麼下一次帝國遇到危險時,還能召集如此多驍勇計程車卒嗎?
大秦不是沒有足夠的土地封賞,而是這些土地都不在他們的家鄉, 故土難離是華夏人刻入骨髓的執念, 他們想要的是光耀門楣,而不是勝利之後,封賞他出。
這就好比是錦衣夜行,士卒們是難以接受的。
因此,這也是北域大軍在草原上大勝之後,蒙恬卻遲遲沒有班師回朝的原因。
因為治粟內史、少府都拿不出那麼多的土地和賞金,封賞這些士卒。
聽著蒙恬的話,樗裡尋也突然明白了大秦為何會二世而亡,秦末大戰的時候,秦國那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銳士營,那些老秦人都過哪去了?
現在樗裡尋明白了,帝國讓他們寒心了!
樗裡尋能想到的就是,始皇帝沒有虧待他們,而是將他們封賞到了其他地方,導致了大秦最精銳的傳武之兵都分散了。
剩下的老秦人也見到了曾經天下最精銳的銳士如今卻都背土離鄉,讓他們也失去了再立軍功的嚮往。
加上秦二世的不得人心,導致秦末大戰之時,名震天下的銳士營再無兵員補充。
“內史將軍高看本公子了!”樗裡尋嘆了口氣。
大秦成也軍功爵,敗也軍功爵。
三公九卿,諸多朝臣,名仕將相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又如何去解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