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8章試問

舉家歡慶之際,沈清蘭卻叮囑碧玉和翡翠,“你們倆這幾天也不用陪我,盯緊了梁家母女,切莫叫她們鑽了孔子,壞了名聲。”

兩人深知事關重大,不敢大意,認真答應。

好在幾天下來,後宅裡安安穩穩,沒有出差錯,梁家母女不知怎麼回事,竟也老老實實,連她們的小院子都沒出。

沈清蘭心想,約莫是大哥和二哥整天在外應酬,她們便有這個賊心,也找不到機會吧。

殊不知,是林氏早有安排,讓趙媽媽帶著秋葉就鎮守在她們院中,這才將那蠢蠢欲動的兩人困住。

約莫半個月後,才堪堪門庭漸稀,沈良夫婦緩口氣,又開始商議起下一件大事來。

“穆世子又來信了,老爺,你怎麼看?”

沈良接過妻子遞來的信,認真看完,沉思道,“穆世子當初住在家裡時就提過,讓逸兒和瀟兒秋闈後就啟程入京,後來又幾次來信,都說到了京中一切自有他安排,我深感其厚意,謝了又謝,這主意嘛……你也知道,京城是天子所在,高官雲集,鴻儒遍地,處處皆是機遇,如果逸兒和瀟兒能提前進京,加上世子引路,對他們倆明年開春的春闈、甚至將來的仕途都大有益處,為兒子們想,我豈有不樂意的?”

林氏點頭不語,靜聽下文。

沈良捻鬚又道,“不過,凡事皆有雙面,有利亦有弊,京城繁華,五光十色,我怕他們倆這一去數月,貪戀京都勝景、花花世界,倒不如在家中清淨看書,這次秋闈只是一鄉之試,不足為喜,春闈才是全國大試,各地英才齊聚京城,非同小可,要是他們倆因此膨脹,狂妄自滿,在這關鍵幾個月裡醉心結交、荒廢了學業,豈不是本末倒置?到頭來,反成一出笑話。”

林氏聽得神色凝重,良久,才提醒一句,“世子的意思是,我帶著他們倆同去,有我在,自可約束。”

她遲疑了一下,到底沒有說帶著女兒一起。

意外的是,她這一句話還真把沈良點醒了,“穆世子曾有求親之意,只是你一直沒明確答應,我想著蘭兒還小,加上,也有等逸兒和瀟兒高中後再看門戶的意思,所以也沒提,現在倒是要問問你的意思,你到底相中世子沒有?”

林氏輕嘆,“以世子的條件,我能有什麼相不中的?其實,世子每次來信都有說,讓我帶上蘭兒一同入京,他措辭倒是沒有唐突、輕漫,只說請小姐同去賞景,我故而猶疑不決,另外,我們要是都走了,你……”

沈良苦笑,“兒子要奔前程,為父母者留不住,你要與蘭兒一起去……對孩子們有利,少不得又將我拋下罷。”

林氏輕笑,燈光下嗔他一眼,丰韻猶存,看得沈良心搖意蕩。

……

夜半人靜,對話聲才又繼續。

“我早就說過,孩子們是你十月懷胎生下、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的終生大事你做主就是,逸兒與方家小姐的親事就極好,蘭兒這事,也是你決定就好,當初你從分寧回來,說定了顧……”沈良提到顧家,突然想起此事會惹妻子生氣,趕緊打住。

好在林氏這一次心思都在“去京城、還是不去”的拉鋸中,沒有動怒,反而愣了一下,“哎喲,你不說,我都忘了一件大事,上次蘭兒及笈,顧家還送來禮物,我本不想收,但在場的人多,拒收會引人生疑,只得假說是表侄,後來事情太多,我給忘了。”她翻身下床。

“……”沈良無奈,只好追過去,給她舉燈照明。

箱子放在屏風後面,靜靜的,夜色中幾乎看不見身影,燈光移過來時,才見輪廓。

開啟箱蓋,最上面是一封信,夫妻倆先看信,看完就都沉默了。

信是顧夫人寫的,字數不多,簡述失信緣由,滿紙歉疚。

原來,顧中楠帶著顧心薏入京,本意是老太爺要為顧心薏定下閔家這門親,但是中間出了點岔子,這親事沒談成,倒是顧中楠,因容貌儒雅俊秀、才華橫溢、性格溫柔,沒多久就成了名噪京城的少年才子,交了不少朋友不說,還被好幾家夫人“盯上”了,紛紛請人保媒。

世人說,一家有女百家求,家中若有俊男才子,也同樣會引來百家求婿。

顧老太爺見孫兒優秀,自是得意,他也有意為孫兒謀劃前程,親事,自然也屬於前程中的一項。

這一謀劃,就相中了其中一家,但顧中楠拒絕,說明已經與沈家有約,奈何他知道得有些遲了,兩家已經相談甚歡,甚至定下了納徵之期,顧中楠堅持反對,並立即修書請顧夫人過去,隨後,顧夫人抵京,一番周折後,總算將這樁眼見將成的親事推了,對方心中不悅不說,老太爺也失了臉面,家中氣氛尷尬。

人在京城、家中矛盾未解,顧夫人和顧中楠也心困囹圄,不知如何解釋,直到沈清蘭及笈,才下決心來信說明情況。

信的最後,顧夫人試問,兩家親事是否還能繼續?如果沈家肯不計前嫌,她必定風風光光下聘求娶。

看完信,夫妻倆沉默許久,林氏問丈夫,“老爺你看這……”

沈良唏噓,“沒想到還有這麼多波折,顧大人和顧夫人遠在洪州,這事也怪不得他們。”

林氏捏著信又看一遍,也嘆,“先前我也誤會了顧夫人,不過,顧家既然意見有分歧,就怕蘭兒嫁過去也處境尷尬,中楠要是留京,必定是要老太爺住在一起,老太爺不喜歡蘭兒……這親事,不如作罷。”

沈良沉吟,“你既然有意帶著孩子們一起進京,我看這事先別做決定,等到了京城再看情況,顧夫人和顧公子都在京城,有的是時間瞭解情況。”

“也好,去了再說。”林氏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得先做權宜之計,又道,“世子說,他兩個月前奉聖命去濟南府,約莫十月底可回京,我便等到十一月初再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