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73、結業考完了(求全訂)

雖然從預科升到東大,一位和二位的差別沒有多少,獎學金等等一位和二位肯定都是有的,但一位拿出來,也是一項加分的榮譽,對於今後的資歷有著大用……

尤其是結業考試的一位。

不多時,開考。

白貴也邁入了考場,他和藤原三郎毗鄰。

按照上次期中考的排名分的座位。

察覺到藤原三郎的目光探了過來,白貴也微笑示意,藤原三郎微怔,也回以笑意,兩人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不遭人妒非英才。

“隨便努力努力,說不定能一番……”

白貴心道。

一高精英林立,別說東瀛本國從各地選拔出來的尖子生,就以他們這些留日預科的學生來說,哪一個不是各地出類拔萃的神童,年紀輕輕就有了功名傍身,一些客觀的記憶題壓根就不會出錯、丟分,只有文科的主觀題,還有一些理科題目才會分出名次高低。

文部考試第一道科目是東瀛史。

白骨靜了靜心,就開始奮筆疾書。他跟隨的白石教授就是專門研究東瀛史的教授,更別說他在東大圖書館和典籍室泡了這麼長時間,東瀛史題目對他來說,太過簡單。

一道道墨義題,很快寫完。

到了主觀題。

第一道大題就是:“請簡述大化改新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如果只粗略讀過一些東瀛的歷史教科書,大多數人對大化改新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在大化二年正月初一,孝德皇帝頒佈《改新之詔》,然後東瀛開始改革,仿照唐時的三省六部制,廢除世襲氏族貴族制度,建立八省百官制等等……

但實際上在歷史上,並沒有這樣一道所謂的《改新之詔》的詔書存在、大化改新和漫長的華夏制度史變遷是差不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漫長變遷才形成的,而且改新的並不徹底……

“這道題想得高分,就必須與華夏的歷史對比……”

“學東瀛史,是繞不開華夏史的……”

白貴嘆了口氣。

考卷他沒有用外掛獲取,以他目前的知識程度,回答高校結業考試的內容,遊刃有餘,不必再費什麼周折。

他沉筆答道:“大化改新之失敗,與魏晉南北朝之制類也。大化之後有攝政關白,東晉則有王與馬共天下……,仿唐之班田制,也因貴族私產佔有而廢弛,如南朝莊園之經濟……”

在大化改新之前,是貴族蘇我氏竊取了皇帝的權力,等皇帝大化改新之後,仿效華夏建立八省百官制,加大皇權,皇帝的權力增大,但這時出現了新貴族,也就是藤原家族,從皇帝的手上拿走了權力,這就是東瀛著名的“攝關正治”。

關白,這個詞來源於《漢書》的霍光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這個關白,也就是任何事先稟告給霍光,隨即到東瀛,成了一個職官的名字。

攝政,出自《史記》的燕召公世家,“成王既幼,周公攝政”。

近代哲學和歷史學中,分析歷史問題,有兩種,一種是唯物史觀,一種是唯心史觀。學界中,支援兩種史觀的人都有。

不過白貴已經寫出了《槍炮、病菌、鋼鐵》,這書是很明顯的唯物史觀。那麼他自然是要言行一致,不能再寫唯心史觀,那樣就是在打他的臉。

他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化改新之所以失敗,是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有些相像的,至於怎麼相像呢,這就要從大化改新仿照唐朝租庸調製的班田制說起……

唐初實行的是租庸調製,配合租庸調製的是均田制。租是地租、田租,庸則是僱傭,也可以理解為徭役,調則是調和的意思。租庸調製簡單來講就是唐時的經濟措使……

經濟是一切上層建築的基礎!

欲要回答為什麼大化改新失敗,就得回答經濟方面的原因,這是唯物史觀的回答方式。

層層遞進。

而大化改新,仿照唐時的均田制為班田制,比均田制還更進步一些,比如唐代的均田制規定農民死後將土地歸還國家,在此期間土地為私有,東瀛則是每隔六年就要給農民分配一次土地,也就是班田。

但……東瀛走上了魏晉時的老路,貴族增多,劃分私地,形成南朝時的莊園經濟,於是大化改新的經濟革新率先崩盤,公田為私田,公民為私民,經濟權力被貴族攥取,上層建築亦是如此,皇帝的權力丟失,於是大化改新就此失敗。

……

舒緩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