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能陪在白都護的身邊,如果日後立下功勞,說不定就能請動白都護消去自家的罪名,還一個清白身。
那麼憑藉他的文采,前途可期。
……
開元三年七月。
夏。
白貴集結川西節度使和靖南都護府的三萬兵馬,用兵於吐博西南面。與此同時,在北面的河西道節度使、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等節度使在老將薛訥的統領下,一同攻打吐博北面。
分為兩路進攻。
此時正值吐博的赤德祖贊贊普在位,他在景龍四年,迎娶了大唐的金城公主。同樣的,現在也是吐博的強盛時期。
在白貴西南面的精準打擊之下,吐博國連連戰敗。
而在北面,有老將薛訥策應,雖然偶有戰敗,但薛訥用兵穩重,北面唐軍只意在牽制住吐博兵馬,緩解西南面的壓力。
向吐博進軍,就沒有朝南詔國進軍那麼容易了。
雪域高原上,處處受阻。
即使戰勝吐博兵,但推進緩慢。雖有白貴刻意為之的因素,不想太快滅掉吐博國,畢竟他現在的地位還不太穩固,需要軍功,來塑造他在大唐的地位,但這也與吐博國難打是分不開的。
夏季過後,到了秋冬之季節。
秣兵歷馬。
吐博使者入長安,請降。
大唐和吐博是舅甥之盟,大唐為舅,而吐博為外甥,自稱為甥。
此時的大唐和吐博國也是打打停停,兩國交往還是比較頻繁。
鴻臚寺接待。
於是隔日,長安發來聖旨,停止進攻吐博。
這倒不是李隆基怕了吐博、畏懼了吐博,而是現在季節不適宜,秋冬之時,對吐博用兵,不僅耗費財力極大,而且唐軍一般也承受不住如此酷烈嚴寒的天氣。
故此吐博使者請降,李隆基在先前詢問過白貴、薛訥等大將之後,順水推舟的答應了下來。
等明年暖和之後,再行進攻吐博。
而與此同時,白貴上奏,稱發現一種絲織物,名為棉花,有禦寒保暖的功能。
他也造出了軋棉的攪車。
並且獻上了幾件用棉花縫製好的棉襖。
“此棉花,是利國重器!”
“以往我國子民、軍隊缺少禦寒衣物,所以寒冬之時,出兵大為不利,此時有了棉衣,可供取暖,更方面,勝於羊皮大氅……”
“白卿也不愧是從秘書省出來的秘書郎,博通古今,竟然連這等造物都能想出來。”
“此攪車就……命名為白公車,流傳後世!”
李隆基對群臣說道。
“陛下,此物不僅利於軍事,也利於民生。”
“以往百姓只能以茅草塞在麻衣之中取暖,現在林邑候發明此棉衣,可以讓天下百姓避寒,有功德於社稷民生啊。”
姚崇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