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流轉。
光陰易逝。
轉眼過了三個月。
白秀珠在燕京省親完畢,斷了紅塵。
當然這斷紅塵並非是斷絕了親情, 而是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了後顧之憂, 可以進行安心修道。
至於在阿妹啃國的父母,白秀珠則是寫了一些信, 寄了過去,並不打算遠赴重洋。
安排妥當之後。
白貴和白秀珠、裡見菜穗子又重新返回了秦省。
在這幾個月的治療中,裡見菜穗子的病情基本上已經痊癒,但她自己卻不信自己好的這般輕鬆,所以認為病情還會反覆,打算找一個地方進行修養。
於是在白貴的建議下,裡見菜穗子決定前往秦省, 尋覓一處名山,在那裡休養生息,暫時不打算再回東瀛了。
到了秦省之後,白貴和白秀珠又再一次開啟了崑崙鏡, 黃粱一夢。
……
南宋,宋高宗時期。
紹興十一年。
西湖邊。
“天可殺的秦檜,竟然想要議和!”
“聽說官家解除了嶽元帥、韓元帥、張元帥三大帥的權力,想要找那南侵的蠻夷議和,靖康之恥,猶未雪……”
“這與我等江南之民又有何干系,我看啊,官家不欲北伐是一件好事,這些年這麼多的苛捐雜稅……,我等江南百姓可承受不起了,淪陷的是北境,又不是江南,要江南出兵出糧北伐,呵呵。”
“唇亡齒寒的道理你們不懂嗎?守江必守淮,要不是三大帥這些年一直北伐,咱們江南早就被那群韃子殺得人頭滾滾了,你現在享的富貴太平,是北伐軍取的,若沒有北伐軍,咱們江南早就淪為死域了。”
岸邊,一群書生指點江河,憤然道。
忽然,當中一個書生看到一個小童聽的入迷,遂升起了一絲興趣,他們爭議也沒個結果,還不如去問一下這個小童。
這小童不過六七歲,唇紅齒白,扎著總角。
“這個小童,你說,是北伐好,還是議和好?”
“你若是說了,這岸邊的湯圓,我給你買上一碗,讓你飽餐一頓。”
一箇中年書生走到小童面前,問道。
“我覺得都好,”
小童抬頭,看向書生,鎮定說道。
“都好?”
這一群書生納悶了。
他們問小童,北伐好,還是議和好,按理來說,小童回答,必然是這兩者之一,卻沒想到,這小童的回答,是在讓人感覺有些意料之外。
“他說江南財政匱乏,度支艱難,確有其理。”
“徽宗花石綱為禍江南,流毒者州縣達二十年,江南士民無不痛此弊政,以致有方臘叛亂,江南雖富庶,遭此役之後……,再支援三大帥北伐……”
“若在耗資靡費,江南難以為繼!”
“所以必須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