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宋兩方正在對峙。
白貴如此施為,給了金人信心,暫時免了後顧之憂。開始專心對付起南宋,同時金國亦是徵兵,準備再次攻打秦地。
然而讓金宋兩方沒有預料的事情發生了。
在這短短時間內,白貴率領馬步軍共計七萬餘人,進逼西夏西平府,意欲一舉滅夏,絕了秦地的後患之憂。
西夏此時是夏仁宗李存孝當政。
李存孝重視儒學,輕視武備,政策上重文輕武,所以邊軍軍備廢弛。
不過白貴為秦王之後,一改往日打法。
不再為先登士,而是轉為謀策。
金滅遼之戰,西夏和遼國有姻親,所以數次援救遼國,在這一場場大戰中,西夏兵力下滑嚴重。
並非金國不想滅掉西夏,而是金國的戰略是先宋後夏,所以一直任由西夏苟延殘喘。
所以白貴是撿了金國的一個便宜。
西夏還是有一定家底的,死守西涼府、西平府等地。
古代攻城,在沒有火炮的前提下,若是死守,數月攻下一城都是尋常事,有的更甚,數年都難以攻破。
西平府白貴以馬軍賣了一個破綻,守軍追擊,殲滅。
再以翹關士進行夜襲,攻下。
後面數州,白貴以馬軍繞走,而直接前往西夏都城興慶府,圍攻西夏都城。
李存孝比宋徽宗、宋欽宗厲害一些,知道此時不能服軟,親自上城牆激勵士兵,同時也喝令諸州兵馬立刻組建勤王軍,前來護駕。
但這也如了白貴的心意。
圍點打援!
軍備廢弛的西夏軍,怎麼可能是他手底下騎軍的對手。
至於鐵鷂子,數量止有三千。
這群烏龜殼,哪怕是輕騎兵來了,也不好使。白貴見此,只能披重甲,和勝毅軍的重騎兵一同衝陣。
數次大戰,西夏兵力匱乏。
然後白貴再以步軍攻城,數戰之下,西夏國土淪喪一半。
興慶府岌岌可危。
西夏皇帝李存孝祈口銜玉,反綁雙手坦膊出城投降。
白貴請命趙桓,趙桓冊封李存孝為違命候,皇族全部押往長安聽候發落。
紹興十九年,西夏國滅。
哦,不,宋欽宗趙桓新建年號,建熙元年,西夏國滅。
等西夏國滅後,白貴又馬不停蹄的帶著趙桓跑到了蜀地的劍門關,要求劍門關守將開門迎帝。
劍門關守將不從。
於是趙桓身披戎甲,御駕親征,親自扣關。
劍門關守軍無一不敢放箭。
若是金人脅迫趙桓扣關,那還罷了,放箭也就放了。但現在白貴和趙桓可是宋人,一個宋帝,一個秦王,不敢放箭。
趙桓若死,不管死在哪一個人手中,趙構這個親弟弟哪怕心裡再高興,但也不會輕易放過他,表態還是要做的。
再說,投靠“舊宋”,也沒什麼心理負擔。
劍門關始下。
劍州附近的領土亦歸了舊宋。
但白貴打到這裡,叩開了巴蜀的門扉之後,就沒有再往下打下去了,收住了手,開始全力修理內政,消化所得。
他之所以打劍州,為的是控制住入蜀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