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男,大和族,倭國海軍元帥、大將,與陸軍的乃木希典並稱倭國明治時代的“軍神”,在對馬海峽海戰中率領倭國海軍擊敗俄國海軍,成為了在近代史上東方黃種人打敗西方白種人的先例,使他得到“東方納爾遜”之譽。由於他和大山岩同藩,所以時人稱頌“陸上大山海上東鄉”。其父東鄉吉左衛門熱心於海軍,對東鄉平八郎有很大的影響。官至從一位・大勳位・功一級・侯爵。摘自吉村昭.『海の史劇』.倭國:新潮文庫,1981年。
東鄉平八郎此時的臉色已經鐵青無比,再也沒有剛才開戰初始之時的張狂!整個人就這麼呆呆的站在艦橋的窗戶邊,怨毒的盯著在彈雨之中苦苦掙扎的“廣乙號”。
作為被險些炒了魷魚的東鄉平八郎,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一份優秀的戰績,來證明並鞏固自己現在的職位。最起碼,也是要沒有任何過失才行。
可是所謂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隨著“廣乙號”這一枚魚雷的命中。也就將東鄉平八郎的正常開局立馬變成了地獄開局。
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前,倘若東鄉平八郎沒有什麼令人矚目的成績用來彌補這個過失的話,被勒令退役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
“命令管損加急搶修戰艦,恢復戰艦航速!”
“命令所有炮位,擊沉敵艦“廣乙號”!!!”
“嗨!!!”
隨著東鄉平八郎下達的命令,“浪速號”上機電部門所有的管損員全部趕往艦首的位置,往外排水的排水,上前封堵的封堵。
對於戰艦來說,高航速是保證自己存活下去的第一要素!甚至可以說,在雙方火力裝甲等除了速度之外的所有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誰的速度更快,誰就具有更高的存活率。
畢竟,放風箏,卡位置這種戰術,並不是只能應用於陸地上面的。
而,“廣乙號”的這枚魚雷,恰好擊中的就是“浪速號”的艦首左側船舷。後果就是戰艦前部大量進水,造成艦首下沉,加大了破浪的面積,增加了阻力。
而且,魚雷炸出的缺口,也破壞了戰艦水下船體完整度。打擊都知道,所有的戰艦基本整體上大致呈獻出的是一個紡錘形的形狀。
這個形狀主要是為了降低水體阻力,提高航速還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可是現在這個紡錘形已經不完整了,在他的破浪面上,出現了一個缺口。
這就導致,戰艦在高速行進的狀態下,從這個缺口中會灌入巨量的海水!從而,拖慢戰艦的速度,甚至導致戰艦沉沒。
當然,也不是沒有水密隔艙哈。畢竟,這項技術已經出現了幾千年了。
但,水密隔艙只有在最後沒有任何辦法的時候,才會啟用的保命手段。因為,一旦啟用水密隔艙,就意味著這個艙室會被海水徹底灌滿。
灌滿後,這個艙室就無法為戰艦提供浮力,造成戰艦下沉等情況出現。同時,會進一步的降低戰艦的航速。想想吧,在戰場上,用慢如龜爬的速度前進著,你猜,自己的戰友會不會陪著你一起呢。
················
“媽的,柯建章,你他麼的能不能打準點!!!幾炮啦,你打哪裡去啦!!!”
“濟遠號”的艦橋上,關燃看著“廣乙號”上時不時閃現的爆炸火光,以及在他周圍海面上擊起的那一道道水柱,著實是令他揪心不已。尤其是在看到柯建章又一次的打空之後,再也安耐不住,跑到窗戶旁,對著他就開始狂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