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聖上登基後你可就是太后了,那可是無上的尊榮啊!還請娘娘不要猶豫,和皇上一起入宮吧!”
“請娘娘和皇上一起入宮!”薛天帶來的朝臣一起下跪道。
吳娘娘無奈,只能流著淚,抱著劉墉一起上了御輦,眾人在後面跟隨,聲勢浩大地進了皇宮,在皇極殿上,眾人按官職大小站定,薛天讓劉大人和一些小太監宮女給小皇帝穿好龍袍,由吳太后領著,進行了簡易的登基儀式。
大殿外的空地上,上千個士兵充當儀仗隊,幾個太監甩鞭子,然後高喊:“請新皇登基!”
一旁有人吹響了雄壯的號子,號聲雄勁,蒼茫,一如這個身處暮色的朝廷。小皇帝穿著龍袍,被吳太后領著走上臺階,慢慢走進了大殿。
眾朝臣和殿外計程車兵一起跪了下去,開始了朝賀大典。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朝臣們行三跪九叩大禮,三呼萬歲,喊聲震天,然後又說賀詞,小皇帝被嚇得哇哇直哭,吳太后一直強壓著他,劉墉實在是哭鬧得太厲害了,大喊大叫著:“我要回家”。平時說話就不太利索的吳太后,急得滿頭大汗,口不擇言地勸說著:“別哭!別哭!快、快完了!快完了!”
這些話,使得前來朝賀新皇帝的文武大臣們都感到十分驚駭。
吳太后母子的話,實在是太不吉利了,完全可以說是不祥之兆。怎麼能說“快完了”呢?新皇帝說“要回家”又是什麼意思呢?這預示著大漢帝國什麼樣的命運呢?
大臣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著;他們憂心忡忡,長吁短嘆:唉,天意如此,大漢看來是真要完了啊!
過了幾個小時,新皇登基的大典才算結束,一個叫劉全的太監出來宣旨:“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封寧國侯賈敬為寧郡王,吏部尚書,內務府總管、步軍統領、京營指揮使。封理藩院李春海為禮部尚書。封吏部郎中刁德一為吏部左侍郎。封戶部郎中趙德漢為戶部左侍郎。封翰林庶吉士封誠云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眾人都撈到了好處,一起下跪謝恩。薛天又站了出來,提議重賞有功將士,吳太后一一照準。
“太后,陛下,現在英吉利人要我們簽訂這份議和協議,還請太后和陛下聖裁,簽了這份協議,這樣英吉利人才會退兵,京城才會安寧。”薛天站了出來,讓劉全呈上和英國人談好的協議。
吳太后對這些事根本不懂,她猶豫不定地看著眾人:“我們孤兒寡母的什麼也不懂,還請寧郡王和諸位大人共同決定就是。”
“此次京城遭此浩劫,如果我們不賠償英國人的話,他們只怕會變本加厲,到時不僅京師不保,我大漢疆土都會有傾覆之危。現在雖然傳國玉璽已經丟了,但先皇還是有留下了幾顆天子璽印,還請太后娘娘用印,我們先賠償了這幫強盜銀子,讓他們滿意再說。”
“這幫英吉利人要我們賠多少銀子?”吳太后問道。
“一共要賠兩千萬兩白銀。此外還要求割讓香江,開放十個通商口岸,要在這些地方設立租界,還要在京城設立大使館和駐軍,並割讓一大塊租界出來……還有在長江的自由通行權……商貿最惠國待遇……”薛天一併提了出來,又說道:“太后娘娘您可能有所不知,廣州和天津現在也都在這些英吉利人手裡,我們現在不可輕舉妄動,否則會有萬劫不復之災啊!”
吳太后聽了很後怕,她流著淚,用手絹擦拭著眼角道:“既然眾卿都和那些英吉利人談好了,那哀家也只能答應他們的請求……劉全,用印吧。”
“奴才遵旨!”
這時,新上任的戶部侍郎趙德漢出列:“啟奏太后、陛下,現在國庫裡只剩一千萬兩白銀,實在是不夠賠款之數,還請娘娘、陛下下旨,讓各地將今年的稅銀提前收上來,另外還應再加三成鹽稅,讓各地鹽政衙門儘快繳納……”
最後無可奈何的吳太后只能一一準奏,朝廷很快就明旨天下,新皇年號為宣統,明年為宣統元年……
接下來薛天為代表的朝廷和英軍談判的速度非常快,朝廷不割地,但多給一百萬兩銀子給英軍做補償,各地的租界是允許的,但得遵守大漢的法律,在東交民巷那設立使館,駐軍不得超過五百人……
雙方簽訂協議之後,英軍開始撤退,東交民巷的大使館也開始建了起來,朝廷前期先撥了一千萬兩銀子給英國人,其他的分三年付清……
京師經此一難變得很是蕭條,忠順王死了,北靜王、南安郡王、東平王、西寧王、鎮國公、理國公、齊國公、治國公、修國公、繕國公等府邸幾乎被屠戮殆盡,這些都需要朝廷從他們的旁系子孫再找人襲爵……再加上被英軍殺掉的那些侯爺、大臣,林林總總足有上萬人,可以說是一地雞毛,不可收拾。
此時正好是辛酉年,因此又被後人稱為辛酉國變。
等朝廷旨意傳到各地,各地督撫和大臣進京已經是一個月後的事情。賈氏族人也從金陵回京,他們都很慶幸自己躲過了這一劫。又為薛天居然以異姓封了郡王爵感到驕傲和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