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著聊三國人物乃至東西漢人物之前,就必須要和宋明時期一樣,先了解他的制度。
正比如明朝有內閣六部還有三廠一衛,大宋有極度分權制度。
這東西漢乃至漢末也有著他們的特殊官職制度,也只有瞭解了這些東西,我們才能夠去了解很多三國人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地位。
首選in我們要知道在東西漢,乃至漢末三國是有著很多高官權貴的。
其中,丞相,三公,尚書令這更是各有所長,一時間對於各個官職上面的人來說,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爭論。
今天就先說一說官職,然後再說其他。
先說西漢,作為大漢的前半段,西漢是正經兒的丞相問責制度,或者說叫做實權丞相。
在這個時期,文武百官有啥事兒你去找丞相,別總和皇帝嘚嘚瑟瑟個沒完沒了,你們的上司並不是皇帝,而是丞相。
在朝堂上,丞相才是那個做決策的人。
那皇帝是幹什麼的?
皇帝是和丞相嘮嗑的。
換句話說,皇帝只負責丞相一個人,然後丞相負責後面的所有事情。
這種制度,也就是後面蜀漢諸葛孔明擔任丞相時期的制度模板了。
當然了,這麼做自然也是有好有壞了。
先說好的,丞相問責制嘛,有事兒丞相干,出事兒幹丞相。
想象漢武帝時期,尤其是後半段,那折騰丞相折騰的,三天兩頭給他換一個,愣是把這麼一個位高權重的丞相干成了高危職業。
但是壞的一點也很明顯,那就是丞相的權利實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當這個時候,有外戚混到了大將軍或者乾脆混到了丞相的這個位置上,那簡直就是要了命了,這就是妥妥的專權。
所以哪怕是到了西漢的後期,丞相制度也實在是幹不下去了,因為大家都明白,這玩意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保證自己的初心的。
你不篡位,你總是在這裡憋著我我也受不了啊。
所以取消了丞相制度,從而換成了後面的三公九卿制度,然後這個制度就一直用到了東漢。
這一段時間,在朝堂之上基本上就是以三公九卿制度為主。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朝堂官職雖然沒有明確的品級劃分,但是有一個高下之分。
最高的是太師,太傅,大司馬。
這三個本稱之為上公,這個時期的上公不僅僅是虛高的職務,那是真的有權利。
就比如曹仁晉升大司馬,然後便可以給他配套總督內外諸軍事的權利。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因為權力實在是太大了,皇帝放心不下,基本上屬於常年空缺狀態。
誰閒的沒事兒也不會想要往哪個方向走,除非歲數到了,也沒兩年活頭了,或許還能朝著這個方向努一努力。
至於大司馬,其實最開始在西漢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冠名權罷了。
畢竟那個時候大將軍還是很重要的,但慢慢的因為很多事情,他從一個大司馬大將軍的冠名問題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官職。
而且不但慢慢的三公混到了一起,最後還直接混到了大將軍的前面。
這其實是一個漫長且很有意思的變化。
而三公九卿之中的三公也又不止一個版本,但是我們基本上最常見的就是太尉,司徒,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