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山莊背影

乾隆在避暑山莊訓斥外國帝王的朗聲言辭,在歷史老人聽來,不太順耳了。這座園林已摻雜進某種凶兆。

我在山莊松雲峽乾隆詩碑的西側,讀到了他兒子嘉慶寫的一首詩。嘉慶即位後經過這裡,看到父親那些得意揚揚的詩作後不禁長嘆一聲:父親的詩真是深奧,而我這個做兒子的卻實在覺得肩上的擔子太重了!(“瞻題蘊精奧,守位重仔肩

。”)

嘉慶一生都在面對內憂外患,最後不明不白地死在避暑山莊。

道光皇帝繼嘉慶之位時已近四十歲,沒有什麼才能,只知艱苦樸素,穿的褲子還打過補丁。這對一國元首來說可不是什麼佳話。朝中大臣競相模仿,穿了破舊衣服上朝,一眼看去,這個朝廷已經沒有多少氣數了。

父親死在避暑山莊,畏怯的道光也就不願意去那裡了,讓它空關了幾十年。他有時想想也該像祖宗一樣去打一次獵,打聽能不能不經過避暑山莊就可以到“木蘭圍場”,回答說沒有別的道路,他也就不去打獵了。像他這麼個可憐巴巴的皇帝,似乎本來就與山莊和打獵沒有緣分;鴉片戰爭已經爆發,他憂愁的目光只能一直注視著南方。

避暑山莊一直關到一八六〇年九月,突然接到命令,咸豐皇帝要來,趕快打掃。咸豐這次來時帶的銀兩特別多,原來是來逃難的,英法聯軍正威脅著北京。咸豐這一來就不走了,東走走西看看,慶幸祖輩留下這麼個好地方讓他躲避。他在這裡又批准了好幾份喪權辱國的條約,但簽約後還是不走,直到一八六一年七月十七日死在這兒,差不多住了近一年。

咸豐一死,避暑山莊熱鬧了好些天,各種政治勢力圍著遺體進行著明明暗暗的較量。一場被歷史學家稱為“辛酉政變”的行動方案在山莊的幾間屋子裡制訂。然後,咸豐的靈柩向北京起運了,剛繼位的小皇帝也出發了,浩浩蕩蕩。避暑山莊的大門,又一次緊緊地關住了。而在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中間,很快站出來一個二十七歲的青年女子,她將統治中國數十年。

她就是慈禧,離開了山莊後再也沒有回來。不久她又下了一道命令,說熱河避暑山莊已經幾十年不用,殿亭各宮多已傾圮,只是咸豐皇帝去時稍稍修治了一下,現在咸豐已逝,眾人已走,“所有熱河一切工程,著即停止”。

這個命令,與康熙不修長城的諭旨前後輝映。康熙的“長城”也終於傾塌了,荒草悽迷,暮鴉迴翔,舊牆斑駁,黴苔處處,而大門卻緊緊地關著。

關住了那些宮殿房舍倒也罷了,還關住了那麼些蒼鬱的山、那麼些晶亮的水。在康熙看來,這兒就是他心目中的清王朝,但清王朝把它丟棄了。被丟棄了的它可憐,丟棄了它的清王朝更可憐,連一把羅圈椅也坐不到了,犧恓惶惶,喪魂落魄。

後來慈禧在北京重修了一個頤和園,與避暑山莊“對峙”。塞外朔北的園林不會再有對峙的能力和興趣,它似乎已屬於另外一個時代。熱河的雄風早已吹散,清朝從此陰氣重重、劣跡斑斑。

當新的一個世紀來到的時候,一大群漢族知識分子向這個政權發出了毀滅性聲討。避暑山莊,在這個時候是一個邪惡的象徵,老老實實躲在遠處,儘量不要叫人發現。

清王朝滅亡後,社會震盪,世事忙亂。直到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大學者王國維先生在頤和園投水而死,才讓全國的有心人肅然沉思。

王國維先生的死因眾說紛紜,我們且不管它,只知道這位漢族文化大師拖著清代的一條辮子,自盡在清代的皇家園林裡,遺囑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他不會不知道明末清初為漢族人是束髮還是留辮之爭曾發生過驚人的血案,他不會不知道劉宗周、黃宗羲、顧炎武這些大學者的慷慨行跡,他更不會不知道按照世界歷史的程序,社會鉅變乃屬必然。但是,他還是死了。

我贊成陳寅恪先生的說法,王國維先生並不是死於政治鬥爭、人事糾葛,而是死於一種文化: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

王國維先生實在無法把文化與清廷分割開來。在他的書架裡,《古今圖書整合》、《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紅樓夢》、《桃花扇》、《長生殿》、乾嘉學派、納蘭性德都歷歷在目,每一本、每一頁都無法分割。在他看來,在他身邊隕滅的,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意義上,而且更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古典時代。

他,只想留在古典時代。

我們記得,在康熙手下,漢族高層知識分子經過劇烈的心理掙扎已開始與朝廷建立文化認同,沒有想到的是,當康熙的事業破敗之後,文化認同還未消散。為此,宏才博學的王國維先生要以生命來祭奠它。他沒有從心理掙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

知識分子總是不同尋常,他們總要在政治、軍事的折騰之後表現出長久的文化韌性。文化變成了他們的生命,只有靠生命來擁抱文化了,別無他途。明末以後是這樣,清末以後也是這樣。

文化的極度脆弱和極度強大,都在王國維先生縱身投水的撲通聲中呈現無遺。

王國維先生到頤和園這也還是第一次,是從一個同事處借了五元錢才去的。頤和園門票六角,死後口袋中尚餘四元四角。他去不了承德,也推不開山莊緊閉的大門。

今天,我面對著避暑山莊的清澈湖水,卻不能不想起王國維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我輕輕地嘆息一聲: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

秋雨注:

這篇文章發表於一九九三年,後來被中國評論界看成是全部“清宮電視劇”的肇始之文。“清宮電視劇”拍得不錯,但整體歷史觀念與我有很大差別。我對清代宮廷的看法,可參見本書另一篇《寧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