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沃爾夫岡中將召開的作戰會議結束後不到十二個小時,認為再不發動起義,就要錯過最佳時機的帝國義軍們先後在他們所處的陣地發動了以“佐巴吉斯”為名的叛亂。
得到第二條防線的守軍中突然爆發了大規模譁變的訊息後,一時間不光克羅霍卡上的陸軍司令部陷入了極度不安與惶恐的氛圍,就連身處帝都奇恩尼亞的薩茲哈二十二世皇帝都代表皇室與內環議會提出了措辭嚴厲的質問。
上百萬人同時譁變的動靜可不小,哪怕訊息被傳回帝都的時候已經美化過不止一次,但皇帝與大臣們依然能透過他們私人的情報來源,獲知目前克羅霍卡上真實的情況恐怕遠沒有想象中那般樂觀。
在新任外環司令官,帝國伯爵刻耳迪塔迦制定的防守計劃中,目前仍佔據星球大約百分之四十陸地面積的帝國軍團被劃分為三部分,並在沙盤上分別為其劃下一道防線,作戰任務也各不相同。
第一道防線大多由純外環軍團組成的部隊防守,他們的武器落後,補給匱乏,士兵作戰意志消沉,可以說完全喪失了與人聯陸軍繼續戰鬥下去的資本。
幸好這樣的部隊在軍中佔比不高,只有四分之一,大約四百萬人的老弱殘兵與他們的指揮官被刻耳迪伯爵勒令用生命遲滯人聯隨時可能發起的總攻。
當死守陣地的命令被下發到每一名基層軍官的手中時,所有士兵便都明白,這意味著不論屆時敵人的攻勢有多麼兇猛,他們也不可能從後方得到精神鼓勵外的任何支援了。
要麼被人類兇狠的火力湮滅在戰壕與碉堡中,要麼被駐紮在第二道防線虎視眈眈的帝國督戰隊抓起來處決。
前者還能以陣亡軍人的身份為親屬留下一筆撫卹金,後者則會連累他們一同揹負罵名,自己的孩子與家人都將因他們的兒子,父親與丈夫在戰爭中當了逃兵而生活在陰影中。
沒有人想毫無意義地死去,可刻耳迪伯爵的陽謀卻讓他們不得不接受這個結果,被迫為帝國流盡最後一滴鮮血。
第二道防線的情況從紙面上看要比第一道好上許多,多達八百萬人的守軍擁有著全軍數量最多的重型武器與裝備,一環扣一環的步兵陣地與密密麻麻的火力支援點將整條弧形防線融為一體。
在這條防線的主要規劃者帝國伯爵刻耳迪看來,他的傑作此時就像一根緊繃的彈簧,雖然不是不能被外來的力量再次壓縮,但誰要是敢低估彈簧在回彈時爆發的反作用力,那麼他一定會血流不止。
並且這些部隊計程車氣雖說不上高昂,但也能憑藉較為充足的補給勉強維持在正常水平。
夾雜在一眾外環軍隊中的中環援軍則會幫助司令部監視全體守軍的一舉一動,任何可疑的細節都會被上報給伯爵本人,看似過分謹慎的佈置實際上大大降低了軍中發生譁變的可能性,同樣也令這些天來不停為義軍運輸物資的尤里苦不堪言。
為了打消帝國高層的懷疑,他不惜命令數艘由智慧電腦駕駛的無人運輸船自投羅網,在假意為聯邦運輸物資的時候路過一些位於兩軍交界處的危險地帶,遭到帝國軍隊密集的反軌道火力後,很快便化作了大氣層中漫天的火焰流星。
不過幸好尤里的割肉計劃大獲成功,每次當有充當誘餌的運輸船墜毀後,他總能在與義軍的軍火交易中賺取足以建造數艘乃至十餘艘雀級運輸船的金錢,否則楊天易可捨不得這種每隔幾個小時就有一艘飛船沉沒的可怕戰損。
刻耳迪伯爵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他對內部堪稱天羅地網的佈置中,始終潛藏著許多忠於前任司令官佐巴吉斯的將領與士兵。也許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只是不想繼續忍受帝國的暴政,但就目前而言,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在黎明到來前的黑暗中,每個人都在悄悄等待著復仇的機會,而群星集團則在華麗的流星雨中給予了勢在燎原的他們點點星火。
義軍的高層很清楚,光靠勢單力薄的義軍是無法推翻帝國的,就算克羅霍卡上的守軍全體叛變也是如此。只有投靠人聯,藉助人類勢不可擋的文明偉力,他們才有可能完成那些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業。
在急需精神鼓舞的他們看來,群星集團便是代表人類前來釋放善意的信使,尤里給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威力強大的軍火武器,還有對抗帝國的信心。
只要能在包圍圈中堅持七十二個小時,打穿重重防線前來支援的人類軍隊就能成為義軍頭頂的保護傘,使他們這艘剛剛起航的小船免遭被狂風惡浪打翻的命運。
這是人類給予義軍高層的承諾,也是尤里這些天來努力工作的最大成果。
而每當沃爾夫岡中將在部下面前提起刻耳迪佈置的第三道防線時,他都會忍不住為之發笑。
因為這道華而不實的防線看似是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實則在他與一眾人聯指揮官的眼中漏洞百出,隨手便可撕裂摧毀。
將軍們的自信並非無中生有,只因為他們每個人手頭都擁有一份關於帝國在第三道防線部署的全息地圖。
細分到萬人乃至千人隊的詳細布防圖直到現在還在依據情報來源不斷變動,以至於他們都忍不住暗自猜測,那個勞什子帝國伯爵刻耳迪該不會是聯邦安插在敵人內部的奸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