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五百零三章 李氏風格的詭謀

而且是比較成功的大動作,既叫太后退讓,又沒有讓參與御史受到傷害,不用付出什麼代價便撈足了政治資本,可謂全部名利雙收。所以李大人在相對年輕的御史群體心中,還是有人氣基礎的。

人群中有人高聲道:“此童言之有理,你們都察院事事要別人避嫌,今次被告的李佑算是都察院官,也是剛在都察院坐過衙的!故而你們都察院也得避嫌,不然何以服人!法司又不只你們都察院一家,該送去刑部審理!”

何御史便揮了揮手,又對錦衣衛軍士吩咐道:“那便將詞狀與苦主一起送往刑部待堪,不得有誤!”

長安右門外的這件小插曲,成了今日群臣在朝參途中的最好談資,從長安右門一直議論到了午門。

與此同時,李大人還在坐著暖洋洋的四抬大轎,沿著皇城外夾道兜圈子。

在這朝參之日,被免朝參的李大人奉敕巡城,起初還有些被迫離開朝堂的芥蒂,但如今隨著天氣漸漸寒冷,李大人對此也想得開了。

朝臣上朝,要在冬日最冷的清晨,頂著獵獵寒風站在皇極門下,還得維持莊嚴肅穆的儀範,那簡直是活受罪。

而他李佑則可以乘坐放置炭火盆的暖轎,前呼後擁悠哉悠哉的繞皇城一週,而且沒有禮儀拘束,比上朝要舒坦的多。難怪有人表示過很羨慕他被免朝參。

兩個時辰後巡視完畢,李佑回到衙署,剛剛坐定喝了幾口熱茶,便聽到稟報說,有好幾位老爺派來的差役急著來傳話他心中不由得大驚,這是出了什麼大事?居然這麼多人來遞話。

傳進來後,那些傳話差役的言辭卻如出一轍,“今日上朝之前,有弱女子與粉童兩人擊登聞鼓,狀告你徇私枉法,仗勢捉拿無辜、濫施刑罰,現如今已經被移交到刑部審理了!”

李佑愣了片刻,真有一種“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感覺,其實自己也沒幹什麼啊。

到目前為止,只主動抓過當面羞辱自己的呂尚志教訓一番而已,這點小事怎麼就上了登聞鼓?還被正經八百的移送審理,簡直莫名其妙,這還是大明的天下麼!

忽然又發現了不妙之處,這事居然移送到了刑部!最近他和刑部為了京城案件審理權,可是有些糾結的!想至此,李大人連忙派出人情熟慣的人去刑部打探訊息。

一個時辰後,那人回報道:“勢頭委實不妙!那刑那群情憤jī,上下殺氣騰騰,十三司郎中齊齊向部裡堂官請願,要十三司會審今日登聞鼓之案!”

李佑無語,這回到底怎麼趕了巧,落到刑部手裡了?說實話,李大人仗勢驕矜的性子時不時就能冒個頭,此前看待刑部確實有些輕慢。

六部之中,他有六部之首的吏部撐腰,與靠前的兵部和禮部關係都不錯,又加上他出身於內閣分票中書,現在掛了強勢的都察院官銜,所以對六部中地位倒數第二的刑部,未免就輕視了幾分。

朝廷中很多得勢官員都有個心照不宣念頭,李佑也不例外。那刑部是以律法管百姓黎民的,管得了他這樣的官員麼?平民百姓或許因為案子要求到刑部,他這樣的官員有事可以直接上達天聽,有什麼需要求到刑部的?

李佑越想越不對頭,這是有人在背後使壞罷。

他又追問去打探訊息的人:“案子到底是什麼細情?”

那人詳細答道:“去敲登聞鼓的人是呂尚志的小妾和兒子,他的正妻前年已經病故了。此前幾日,這兩人先後去過順天府、都察院狀告大人你,但都沒有準告,甚至都被趕了出來。而今天便去敲了登聞鼓,因為佔了狀告無門這一條,所以被路過的上朝官員受理了,又因群議都察院該避嫌,所以移送刑部。”

陰謀,絕對是陰謀!李佑在心裡想道。

其一,那呂家人都死絕了嗎?只派出這弱女和孩童出面狀告他李佑,還選在上朝時間,顯然是故意為之!以弱勢求同情取大義!

其二,順天府和都察院都不準狀,還將這所謂苦主趕出來,導致了去敲登聞鼓,也絕對是有心人安排的!

其三,案子因為官員群議,一反常態送到刑部,而且是最近正對他不滿的刑部,要說是巧合他才不信!

李佑忽然還有種感覺,這個陰謀一環套一環又出其不意,而且處處佔理讓人無可挑剔,很具有他李氏的詭異風格,彷彿是另一個“李佑”對付自己似的…

瀏覽閱讀地址: